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23:32:56

股權轉讓風波寒人心 中信證券殺基取卵得財失人

2012-05-11 09:19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范樂

  伴隨著離別會的召開,“公募一哥”王亞偉正式謝幕華夏基金。華夏基金的人事震蕩卻還在不斷升級,總經理范勇宏、獨立董事王連洲卸任,據傳另兩位獨立董事龍濤、涂健也將離開。為什麼優秀人才紛紛流失,中信證券作為華夏基金的大股東又能從中得到什麼?

  從2008年至2011年底,中信證券從華夏基金連拿帶賣獲得110億元收入。媒體報道稱,因遲遲拖延股權轉讓,中信證券每月可多獲得管理收入兩億元,而華夏基金卻被迫暫停發行新基金兩年,從而縮小了與其他基金的差距。今年年初華夏基金全體降薪一至二成,是否迫於中信證券的壓力呢?

  華夏基金和中信證券顯然無法平等的位於天秤的兩端,優秀人才紛紛離職是否因中信證券殺基取卵呢?那麼,又該拿什麼來拯救華夏基金?

  中信證券與王亞偉的“溫情”握手

  5月7日,中信證券發佈《關於王亞偉先生離職華夏基金的聲明》,聲明稱:一、我們尊重王亞偉先生的個人選擇,對他在華夏基金任職期間為華夏基金公司和中國基金行業所做出的貢獻表示由衷的感謝,並對他的離職表示遺憾。祝願王亞偉在新的職業發展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績。二、中信證券願意在合法合規基礎上,與王亞偉先生就雙方下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及形式進行探討。三、中信證券作為股東單位之一,將繼續支援華夏基金完善治理結構,建立更加市場化的經營機制,通過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保持市場競爭力。

  聲明公式化卻也言辭懇切,對王亞偉離職表示惋惜並希望未來能夠繼續合作。5月8日,王亞偉在離別會上表示,“我非常感謝中信證券對我的看重。”

  但王亞偉也説,“不認同華夏股權轉讓”。背景是2011年12月21日,中信證券完成轉讓華夏基金公司51%股權的工商變更手續,其持有華夏基金公司的股權比例由100%降至49%。

  中信證券和王亞偉的離別戲看來似乎“溫度有餘”而“感情不足”,不免讓人揣測其背後的原因。

  中信證券之得:從華夏基金賺超過110億元

  2006年起不到兩年時間,中信證券僅掏了9.2億元就收購了華夏基金100%的股權。這之前,中信證券還控股中信基金,持股49%。

  收購還沒結束。2007年12月底,中信證券以1.11億元收購了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上海久事和中海信託持有的中信基金51%的股權,又進一步100%控股中信基金。受證監會“一參一控”政策限制,2009年7月7日,證監會批准華夏基金吸收合併中信基金。至此,中信證券10.3億元重組旗下基金公司的大夢告一段落。

  2008年,華夏基金和中信基金的凈利潤分別為12.2億元和0.5億元,合計為12.7億元,2009年、2010年華夏基金為中信貢獻的凈利潤分別為11億元、10億元。2011年,華夏基金實現營業收入28.39億元,凈利潤6.67億元。

  所以,僅從2008年到2011年底,華夏基金(包括合併的中信基金)為中信證券貢獻的凈利潤超過40億元,加上轉讓所得的83億元,扣除10億元成本,中信證券往右口袋裏裝進110億元,左口袋還揣著49%的華夏股權。

  中信證券之過:股權轉讓拖延 華夏兩年暫停新基金髮行

  與中信證券賺錢賺得不亦樂乎相比,華夏基金的光景就顯得較為黯淡。2010年1月15日,中信證券和華夏基金髮佈公告稱,因中信證券沒有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對華夏基金股權的轉讓,證監會決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暫停華夏基金新産品的申請。如果股權在2010年4月1日前仍不能得到規範,證監會基金部將視情況採取進一步監管措施。

  據《東方早報》報道,由於受到股權問題影響,華夏基金從2010年開始,在近兩年的時間裏暫停了新基金的發行,從而導致其與其他基金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股權處置問題的懸而未決,給華夏不僅帶來資産管理規模的縮水,還有其“領頭羊”光環的減色。據估算,每拖延華夏基金股權一個月,中信證券即可多獲得管理收入兩億元。

  華夏基金本身薪酬水準在行業屬於高位,但在2012年初,迫於中信證券的壓力,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內部傳達降薪計劃,全員降薪10%-20%。其中,投研團隊降薪10%,非投研團隊降薪15%,高管降薪20%。

  中信證券的勝利:去年凈利126億 股民每人平均虧損4萬多元

  2011年,滬深兩市雙雙以超過20%的跌幅領跌全球股市,市值縮水6萬億元,散戶更是損失慘重,5000萬股民每人平均虧損4萬多元,堪稱交了一筆昂貴的“學費”。

  與散戶的哭天抹淚相比,中信證券可謂春風得意、喜笑顏開。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250億元,同比下降10%;實現凈利潤126億元,同比增長11%,每股收益為1.14元。期末公司的凈資産為866億元,同比增長23%,每股凈資産為7.86元。

  而中信之所以能大賺主要是由於出售華夏基金股權,其收益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出售了51%股權帶來的投資收益,一部分是由於對華夏基金喪失了控制權,剩餘的49%的股權也要按照公允價值來重估,出售51%的股權所得金額為83.44億元。

  華夏基金人員流失後咋辦

  中信證券殺基取卵的做法不免令人寒心,無怪乎華夏基金高管紛紛離職,但是優秀人才流失後,華夏基金是否還能再續輝煌?

  王亞偉的華夏大盤精選以5年10.75倍的凈值增長一騎絕塵,他成為投資人眼中的“最牛基金經理”。從1998年到2012年,范勇宏將華夏基金髮展為行業之首。從最初註冊資金只有7000萬到2011股權轉讓時整體公司價值達160億,如果范勇宏也是一名基金經理的話,他的“收益率”已經達到了84倍。再加上獨立董事王連洲離職,另兩位獨立董事龍濤、涂健或許也將離開,華夏基金之後該何去何從?

  大股東眼裏只有利潤,沒有對公司的維護、缺乏對人才的激勵機制,不知華夏基金又該拿什麼再續輝煌?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