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虧損告贏銀行秘訣何在

2012-04-24 11:03     來源:理財週刊     編輯:范樂

  在與銀行的維權戰中,勢單力薄的消費者似乎總是處於敗訴的一邊,此次宋文洲卻實現了驚天大逆轉。其秘訣究竟何在?對其他投資者來説,又有什麼值得學習之處呢?

  近年來,由於銀行理財産品巨虧而導致的糾紛和投訴不斷,但在與銀行的維權戰中,勢單力薄的消費者似乎總是處於敗訴的一邊,此次宋文洲卻實現了驚天大逆轉,成功地打贏了官司。他的成功對其他投資者來説,有著多方面的借鑒意義。

  秘訣一:有心眼

  長期從事金融理財糾紛審判工作的上海浦東法院法官林曉君分析認為,宋文洲之所以能夠打贏這場官司,最關鍵的因素在於他提交了與銀行簽約的電話錄音。如果沒有這份錄音,而銀行方面又拒不提交錄音合同的話,恐怕他是很難得勝訴的。這也説明宋文洲在當初購買這一理財産品時就十分謹慎細心,有糾紛防範意識,故意留了個心眼進行了錄音,為今後可能出現的維權做好了準備工作。

  而當事人宋文洲在談到訴訟經驗時也強調,一旦投資者發現被騙了,一定要趁早收集證據,從一開始就要做好在溝通失敗的情況下,最終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準備,千萬不能感情用事,比如去銀行到府鬧事或者找媒體投訴等。有的銀行或許會考慮到自身形象選擇息事寧人,但如果金額較多,銀行往往是不會妥協的,而且在情緒衝動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過激舉動,引發更多不必要的糾紛。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走法律途徑,積極收集各種證據,不要一開始就跟對方把關係弄僵,實在無法談妥的情況下再走法律程式。

  秘訣二:有實力

  與有心眼相比,有閒錢這條的難度就大得多了。宋文洲親口承認,他為了打這場官司,前前後後花了1200多萬元。包括正式起訴前,宋文洲聘請香港等地有經驗的專業人士進行取證工作,以及向優秀律師諮詢訴訟事宜所花費的資金。還有在漫長的一審和二審過程中所支付的律師費和訴訟費。尤其是在二審時,宋文洲花了大價錢請了國內非常好的對金融專業知識十分了解的律師。而這對他最終的勝訴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在國外,打官司也是一件十分費錢的事,但在中國,還很少有投資者有這樣的經濟實力和魄力能拿出這麼大一筆錢來打官司。畢竟打官司是存在風險的,萬一最後打輸了,不但要不回自己的投資損失,還會白白搭上這麼一大筆開銷。這也是許多投資者在與銀行發生糾紛時不願走司法途徑或無法將官司打到底的主要原因。

  秘訣三:有維權毅力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宋文洲不但為這場官司投入了鉅額資金,前前後後還投入了3年多的時間和難以計算的精力,而普通人往往會由於工作繁忙而不願意投入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如此堅定不移的維權毅力的確值得稱讚。

  換句話説,宋文洲之所以能打贏這場官司,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他的資金實力和毅力是許多人所不具備也難以仿傚的;但也有一定的必然性,那就是他本就掌握了對他十分有利的證據。而對於許多並不具備這麼多有利條件的普通投資者來説,聯合起來,把錢湊在一起,把證據組織在一起,一起去打官司,同樣會有更大的贏面。

  而這起訴訟給宋文洲帶來的最大教訓是:不要盲目相信所謂世界著名銀行。

  看懂再買是關鍵

  除了不要迷信外資銀行,在購買結構型理財産品時,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投資者特別注意以防中招呢?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一位資深客戶經理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全面了解自己所購買的結構性産品是怎麼一回事,在真正理解後再實施投資是回避風險、預防糾紛的最好辦法。“投資者要學會閱讀結構型産品的合約細則,尤其是那些專業術語和收益計算公式,一定要了解清楚。有不理解的地方要詢問客戶經理,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投資結構型産品是很危險的”。

  此外,還有幾個細節要特別留意,一是收益風險。由於監管的加強,如今大部分結構型理財産品使用了保本設計。這雖然給投資上了個保險帶,但也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你的投資僅僅能保本或獲得低於銀行同期存款的收益,在高通脹環境下,保本不保值的投資依然難言成功。

  其次是流動性風險。由於結構型理財産品期限一般較長,短期需要使用的資金不適合進行此類産品的投資。一些産品可能會設有投資者提前贖回的條款,比如在特定的開放日投資者可以提前贖回産品,但在收益上投資者會有一定的損失。有的則有明確的封閉期。這起案件就是由於銀行在客戶能否提前贖回的問題上“打太極”才導致了宋文洲的投資出現更大的巨虧,從而引發糾紛。所以投資者一定要在簽訂購買協議時看清贖回條款。如果協議裏沒有明確的,可要求銀行以補充條款加入協議中,以防想贖回時無法贖回,坐視財富流失的悲劇發生。

  另外,在購買非人民幣計價的理財産品時,也要考慮到人民幣長期升值所導致的匯率風險。如果碰上人民幣升值速度較快,而外幣理財産品收益又較低時,有時候會出現名義盈利、實際虧損的局面,這也是需要投資者特別留意的。

  短評

  複雜難懂的投資品,別買!

  股神巴菲特歷經市場幾十年的風雲變幻而能夠始終屹立不倒,資産雪球越滾越大,其成功秘訣有很多,其中很關鍵的一條就是他從來都只買自己看得懂的股票(能力圈原則),做自己看得懂的生意。這一信條讓他錯失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網際網路經濟騰飛所帶來的非凡收益,但也因此讓他在2000年網路股泡沫破滅、華爾街哀鴻遍野之時,成功躲過一劫。

  相比當年巴菲特看不懂的網路股,前些年銀行推出的一系列結構型理財産品可以説更加讓人看不懂。在套上了“金融工程學”的華麗外衣後,其複雜的條款設計往往讓投資者看得雲裏霧裏,不知所云。掛鉤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從股指到匯率,從利率到信用,從金價到油價,從期權到期貨……不少人在客戶經理三寸不爛之舌的誘導下稀裏糊塗就掏錢了。在當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這些華麗的理財産品幾乎都死得很慘,而當時國內一大批被這些理財産品套牢的投資者也由於種種原因,在與銀行漫長而艱巨的維權戰中始終無法成為勝訴的一方。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宋文洲的勝訴才顯得如此特別,這場勝利或許也將為更多當年與宋文洲經歷類似的投資者打開新的維權之門。

  往事當可鑒,來者猶可追。或許是被當年複雜的結構型理財産品所引發的糾紛潮嚇怕了,最近這兩年發行的結構型理財産品呈結構日益簡單化的趨勢。加上監管的加強,大部分結構型理財産品已變身為保本型産品,理財産品也真正回歸到了與基金、股票不同的低風險金融投資品的行列中。而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更是結構性理財産品大放異彩的一年。

  然而,經歷陣痛的理財産品開始日趨簡單,但其他金融投資品卻玩出了越來越多的花樣。比如老百姓日常理財接觸最多的基金也出現了諸如生命週期基金、各式各樣的杠桿基金,就連原本最簡單的ETF基金也從上證50ETF、深證100ETF等大眾化指數拓展到了小康産業ETF、上證龍頭ETF、上證新興産業、深證基本面120、深證TMT50等各種新型指數,而像藝術品份額基金等新型基金更是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儘管基金越來越新潮,越來越複雜,卻並不意味著這些複雜的新型基金能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回報。有時恰恰相反,在商界,常有“越簡單的盈利模式越容易成功”的説法,在金融投資領域,其實也有類似的規律。比如巴菲特曾屢次三番在公眾場合建議普通投資者購買最簡單的指數基金。還是宋文洲説得實在:永遠別買複雜難懂的東西,無論它被説得多麼好聽。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