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內外交困 欲拼上市尋救贖

2012-04-24 11:04     來源:證券時報     編輯:范樂

  編者按:做大規模、上市融資是否是城商行發展的終極目標?在金融脫媒和財富管理均愈演愈烈的大環境下,傳統的規模擴張模式是否適合後起之秀的城商行?城商行能否跳出現有框架吸取新的發展思路?帶著諸多問題,證券時報記者日前兵分三路調查當下城商行經營狀況,廣徵全球範圍內中小銀行發展模式,希望能為城商行這一特殊群體的未來出路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在2010年農行和光大銀行成功上市之後,除3家政策性銀行仍待商業化改造之外,中國境內剩餘尚具上市能力的銀行主要是城商行和農商行。

  公開資料顯示,在城商行中,除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和南京銀行在2007年成功登陸資本市場之外,迄今為止再也沒有成功上市的案例;在農商行中,亦僅有重慶農商行于2010年底繞道H股市場實現上市夢想。“從財務指標來看,不少城商行和農商行已達到上市要求。但是,在2007年首批城商行上市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以及監管層對未來城商行發展定位的考慮,導致後續的城商行上市困難重重。”華南某券商研究員對記者表示。

  儘管困難重重,爭取做大規模並成功上市以及通過上市再滾動發展,仍是當下多數城商行共同選擇的發展路徑。

  內外交困

  目前城商行無論在內部管理架構上,還是外部市場環境等諸多方面,均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城商行和農商行層面能夠引入境內或者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尚屬鳳毛麟角。在城商行中,只有上海銀行、北京銀行、廣州銀行和煙臺銀行等引入外資戰略投資人;在農商行層面,則只有常熟農商行引入了交通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

  受訪銀行人士稱,是否具備商業經營的戰略投資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家地方性中小銀行的戰略視野和戰術動作。引入交行作為戰略投資人的常熟農商行是一個典型例子,國有大行相對規範的內部風險控制和外部的業務架構對其幫助很大。交行在常熟農商行的投資回報也很可觀,形成了良性互動。

  而另一個極端則是,去年以來在貨幣政策從緊的大趨勢下,多家城商行紛紛曝出內控管理的漏洞,且集中在容易偽造憑證的票據業務之上,比如齊魯銀行和煙臺銀行先後被媒體曝光的偽造票據案例。

  上述受訪銀行人士表示,內控方面的問題很難在朝夕之間解決,這和城商行現有的股權結構、經營模式以及人員素質等各方面因素息息相關。相比之下,已引入外資戰投的銀行管理更加規範一些,“從某種意義上講,引入戰投就是引入一個獨立的監督機構,有利於提升城商行整體風控能力。”

  但實際上,城商行面臨的挑戰已不完全來自內部,外部市場環境的劇烈變化亦將對城商行未來的發展帶來衝擊。

  今年一季度以來,國內商業銀行的理財市場就掀起了一股“城商行旋風”。銀率網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城商行理財産品的發行突飛猛進,共發行1437款理財産品,佔比26.2%,環比增長1631.3%。

  與之對應的是,國有銀行同期僅發行1712款理財産品,佔比31.2%,環比下降20.2%;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2224款産品,佔比40.5%,環比下降7%;外資銀行發行120款,佔比2.1%,環比下降91.1%。從城商行發行的産品特徵看,以往為股份行所大量採用的貨幣市場類、債券類等保本型理財産品成為主力,但收益率普遍比同期股份行和國有行的産品略高。

  “今年攬存的壓力大,這跟往年不同。”華南一家城商行個人業務部負責人表示。實際上,由於城商行在區域市場的分支行網點遠比大行和股份行密集,城商行通常不容易直接感受到資金面波動帶來的壓力。以3家上市城商行數據為例,過往幾年在股份行貸存比普遍逼近紅線的情況下,這3家城商行的貸存比一直維持在65%左右的合適水準。由於存款不愁,以往甚至有股份行與城商行在理財産品方面開展合作——由股份行設計理財産品,由城商行代為分銷,並將理財産品的資金以同業存款的方式存入股份行。

  業內人士稱,今年的這種反常局面或許意味著城商行的經營環境出現了變化。“儲蓄率的下降可能從沿海慢慢向中西部蔓延,城商行穩定的存款優勢在大環境變化之下也會弱化。所以,城商行如何在個人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上做出調整,就非常有必要。”

  而這一趨勢,恰與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商行埋頭探索的擴大資産規模,實施跨區域經營的道路正好相反。業內人士稱,“跨區域經營的確能夠為城商行帶來增量的資金來源和信貸資源,但實際上這只是將現有的矛盾向後推延,並不能完全改變城商行業務模式和收入來源都比較單一的現狀。”

  值得慶倖的是,有部分城商行已意識到異地擴張的風險所在。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南京銀行2009年一度有意欲落子深圳,以將觸角從長三角領域延伸至珠三角領域。但經過較長時間的市場調研後,考慮到深圳彈丸之地的競爭激烈程度,南京銀行果斷放棄了這一計劃。到目前為止,南京銀行除在北京設立4個營業網點外,其餘網點均位於長三角地區。

  規模增長一條路

  自2003年第二輪國有行改革啟動以來,在存貸利差穩定的市場環境下,做大資産規模成為國有行盈利的不貳法寶。這一捷徑,幾乎被城商行完全照搬。

  以近年來異地擴張迅猛的北京銀行為例,Wind數據顯示,該行2004年總資産規模為2029億元,此時該行尚未啟動跨區域經營。一直到2007年上市,該行總資産規模才穩步增至3542億元。隨後,該行總資産規模急劇增長:2008年達4170億元,2009年躍升至5335億元,2010年進一步增至7332億元。若以2004年作為起點,那麼北京銀行的資産規模在6年內增長超過了兩倍。

  這一策略帶來了凈利潤顯著增長。除2009年因受金融危機衝擊,凈利潤僅增4%以外,北京銀行2005年~2010年中的其他年份凈利潤增速均在35%以上,最高時甚至達70%。

  對此,北京一位銀行業研究員説,在同期上市的城商行身上也能看到類似情況,大行在這段時間採取的策略也基本如此。不同的是大行全國佈局早已完成,規模擴張並不會帶來ROE顯著下降,“這些城商行等於是在數年時間內,重走大行和股份行以往多年佈局的道路”。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