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理財產品:持續回暖是否可期

2012-02-27 14:31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范樂

  去年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量突破千款,比2010年多發399款,同比增幅達到60%以上,這種帶有“轉折”意味的變化,似乎預示著一直籠罩在結構性理財產品頭上的“陰雲”開始逐步散去。

  結構性理財產品在去年出現了明顯回暖的趨勢。有關機構的統計顯示,2011年,商業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達到了1046款。自2008年遭受全球金融危機打擊至今,三年間結構性理財產品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2009年負增長,2010年“止跌”,2011年開始回暖。去年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量突破千款,比2010年多發了399款,同比增幅達到了60%以上,這種帶有“轉折”意味的變化,似乎預示著一直籠罩在結構性理財產品頭上的“陰雲”開始逐步散去。

  全球經濟復蘇,資本市場預期重新向好,是2011年結構性理財產品回暖的主要原因和背景。去年,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表現有兩個特點:一是挂鉤標的主要為匯率、利率,此類產品超過了60%。專家分析認為,2011年全球匯率市場、利率市場流動性充足,匯率、利率趨勢判斷相對容易,加之風險對衝工具市場化程度高,所以挂鉤匯率、利率的產品發行量大增,進而也推高了結構性產品的發行量。二是短期化和收益類型更保守。去年,銀行從更容易控制風險的角度出發,縮短了投資期限;再是過半的結構性產品設定為保證收益型,約84%的產品保證本金安全,從而在經濟不確定性較大的情況下,較好地滿足了投資者風險較小、流動性較高的投資要求,使結構性理財產品重新被投資者所接受。

  另外,在去年到期產品的收益水平上,結構性理財產品也有不俗表現。據統計,2011年有25家銀行總計223款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率超過6.50%,跑贏通脹水平。在223款表現優秀的產品中,渣打銀行佔了38款,且都為結構性產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為12.15%,在25家銀行中位居第一,拔得頭籌;位居第二的恆生銀行,收益表現優秀的產品有36款,也都為結構性產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為9.58%。

  雖然去年結構性理財產品上升勢頭不錯,但今年頭兩個月卻有掉頭向下的感覺,產品發行數量一直處于下滑狀況之中。那麼,去年的回暖勢頭能否持續下去,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市場機會是否還在,似乎被打了一個重重的問號。但綜合梳理各種相關因素,今年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持續回暖或許應當可期,並有可能成為銀行理財市場上的一個亮點。

  結構性理財產品主要挂鉤匯率、利率、股票、指數、基金、現貨和期貨價格等,主戰場是股票和大宗商品,因此,對經濟的走勢與波動十分敏感。首先,從全球經濟形勢看,盡管歐債危機仍是拖累復蘇的最大隱患,但全球經濟復蘇的動力還是比較強勁。近期歐美經濟數據繼續向好,特別是美國主要經濟數據向好超預期,令投資者信心增強;加之全球流動性增加,近期歐美股指振蕩上揚,大宗商品走勢強勁。

  其次,從國內市場看,隨著證監會倡導藍籌價值投資和央行降低存準率,市場普遍認可中國股市估值誘人,對政策放松的預期加大,看多氣氛濃鬱。有專家認為,國內經濟軟著陸基本已無懸念,在經濟軟著陸趨勢下,融資需求下降,且貨幣政策放松有助于利率回落,故資金流向股市的概率較大。

  2011年,由于資本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大,把控風險難度較大,結構性理財產品挂鉤股票、價格、期貨的產品很少;如果今年市場向好勢頭持續不變,結構性理財產品或許將在多個市場面臨更多的市場機會。

  交行年初也預測,2012年銀行理財業務的資產配置結構將發生相應變化。信貸類和票據類資產存量將進一步下滑,債券類資產佔比將保持相對平穩或穩中有升,利率產品佔比繼續提升的空間有限,高風險的股票資產比重有望出現微幅上升。

  針對結構性理財產品今年的市場前景,有專家還從另一角度給出了正面的預期。普益財富有關專家分析,由于結構性理財產品也可作為增加存款的借助對象,因此,今年結構性理財產品有進一步上漲的趨勢。

  據分析,按照央行對于貸存比計算方法的規定,結構性存款規模納入存款統計口徑。商業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募集資金中,除了少量用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資外,其余絕大部分在會計核算中將被計入交易性金融負債,這種結構性存款算作存款,進而可減輕銀行貸存比考核帶來的壓力。2011年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突破千款,其中3個月以下期限產品佔比近四成,從挂鉤標的來看匯率和利率佔比總和超過六成,這些短期限、低風險的結構性產品的推出目的之一則是吸收存款。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和需求,如果結構性理財產品即能保證投資者本金安全,又能靈活挂鉤高成長的標的市場,帶來較高的收益;還能改善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單一、創新乏力的狀況,推動理財市場的發展,自然是最理想的“雙贏”。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在去年公布了到期收益的10000多款銀行理財產品中,有37款沒能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其中31款為結構性產品。近期爆出虧損較大的產品,也基本無一例外的是結構性理財產品。因此,在經濟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大的情況下,對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跟進還是應當切忌盲從,對進場時機、遴選標的、結構設計、以及期限跨度的把握相當重要,風險控制不容絲毫放松。(記者 牟齡)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