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市場收益迥異

2012-02-27 14:31     來源:金陵晚報     編輯:范樂

  隨著超短期理財產品淡出市場,各家銀行不僅加快了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行頻率,到期產品的收益率也高得令投資者心動,但是最近曝出的某外資銀行15萬產品收益率大跌的消息還是把結構性產品推到了風口浪尖。 不過,業內人士提醒,高收益必定伴隨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結構性理財產品時務必要謹慎。

  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躥升

  記者昨日在理財網站查詢到期理財產品收益榜單信息發現,最近到期的理財產品達到預計收益前20位的產品中,結構性產品佔到了一半。而在售的產品中,各家銀行明顯加快了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行節奏。

  以往,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機構多為外資銀行,近期中資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行勢頭絲毫不比外資行弱,除渣打銀行外,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產品也都榜上有名,預期收益率也都普遍偏高。

  15萬三年剩下7000元

  最近,微博用戶“Danni地盤”發布了某外資銀行理財產品巨虧的信息,隨後這條微薄被廣為轉發:“三年前,我買了個理財產品,2萬多澳大利亞元合15萬元人民幣下月到期。昨天給我來個電話告知只剩下七千元,今天就收到了他們快遞來的一個遲到的生日蛋糕。”

  該網友已刪除微博,憑借回復評論,記者查到這款理財產品叫“QD08009EC-代客境外理財-美林環球新能源-澳元”,“是一款投資于美林1年期環球新能源股票挂鉤可轉換結構性票據。該產品首個月度投資回報期末向客戶支付固定收益,收益率為年化30%。之後每個月度投資回報期末向客戶支付收益,收益為逐日觀察計算。”據了解,是屬于一款挂鉤股票市場的澳元理財產品。如果不看後面的收益計算前提,確實會讓包括記者在內的投資者感覺收益水平很高。但其實購買這類結構性產品,除了要求投資者需要有一定的投資知識外,銀行相關人員的風險提示也顯得十分重要。

  據了解,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回報率,通常取決于挂鉤標的的表現。“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跟標的物以及特定一段時間後的走勢或定位挂鉤,屬于博弈型產品,如果對產品判斷得當的話,投資者可以在保本的基礎上,獲得較高的收益。但是,選擇結構性理財產品時,還是應該保持理性,盡量摒棄穩賺不賠的想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