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十年 伴隨黃金市場化改革腳步

2011-12-29 11:42     來源:新華網     編輯:范樂

  1993年,黃金360美元/盎司,中國啟動了黃金市場化改革。20年後的今天,黃金已經1600美元/盎司。站在黃金的歷史高點,回顧中國黃金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已經逝去的歲月,深感我國黃金市場化改革成果來之不易。

  1949年6月上海解放。人民幣兌銀元的官定牌價幾天內就從1:1大幅貶值為10:1。人民政權隨後查封並關閉了上海證券大樓,宣佈銀元、黃金和美鈔禁止在市場上流通。全國範圍內的黃金管制政策由此發軔。

  隨著黃金管制政策的落實,人民幣很快在中國成為強勢貨幣。但是,黃金管制並沒有隨之取消。這次是因為外匯短缺。

  1978年前,我國年均外匯儲備不足8億美元。其中黃金佔六成。彼時的黃金,已經變成一種國際上用的“外匯貨幣”。不管制不行。

  1983年,國家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國家對黃金及黃金製品進行生産、流通的全面管制,禁止個人和企業自由買賣黃金。1988年,國務院出臺了“以金養金”政策,黃金由國家定價。由於國內金價通常比國際金價低三成左右,地下黃金交易市場應運而生。

  1993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調50%,國內國外黃金價差擴大到50%以上。驚人的利潤進一步培育了地下交易市場。一些國有黃金企業在地方政府的支援下進入地下市場,形成“黃金私賣潮”。1994年官方黃金産量統計數字出現了二十年來第一次負增長(-4.6%),其原因就在於大量的官方黃金直接進入地下市場。黃金生産者自發地舉起市場化大旗,對黃金統收統配管理體制進行了猛烈地衝擊。理論依據是“黃金商品論”。

  當時全國改革開放漸入佳境,市場論在全國範圍內很有市場,黃金生産企業的商品論,促成了黃金市場化的第一塊里程碑:國務院63號函。

  1993年63號函再次強調黃金産品管理工作、禁止自由交易的同時,明確了黃金市場化方向。63號函告訴大家,中國黃金的市場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隨後十幾年的實踐,就是在證明63號函的正確。

  市場化的核心,在於價格形成機制。原來的政府定價,改為與國際金價相銜接的浮動價格。國內金價即時上漲一倍。降服了黃金生産者,維持了黃金管制政策,平息了“黃金私賣潮”。一石三鳥,神來之筆。

  黃金價格的接軌,影響深遠。確立了黃金的市場機制後,中國黃金投資體制、地質勘探管理體制、黃金行業管理體制以及黃金經濟政策體系開始配套調整改革。

  63號文的高瞻遠矚不僅體現在明確了黃金的市場化方向,而且體現在明確了兩件對市場化具有重要意義的具體事務上。一件是要求中國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著手建立規範的黃金市場的研究,另一件是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落實第一件工作是十年後的2002年上海黃金交易所成立。第二件做的是要為黃金市場化提供一個法律基礎。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新的黃金管理條例仍未出臺,舊的管理條例也未廢止。從法規角度看,中國仍然是一個黃金管制的國家,黃金仍然接受1983年的金銀管理條例約束。只要不退回到解放初期的黃金管制,幾乎任何圍繞黃金的管理都有法可依。(天津貴金屬交易所 任亞敏)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