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比年輕人更關注“錢生錢”

2011-11-10 13:53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范樂

  老年人對個人及家庭財富進行理財規劃,不僅是晚年生活需要,更是一種健康、積極、科學的生活態度。

  但是,由於缺乏專業知識,不少老年人在投資方面比較盲目,而且往往“被理財”,讓他們很無奈。專家建議,老年人要量力而行,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領域、理財方式及産品,掌握安全性和便利性兩個基本原則。

  理財是晚年生活需要,更是退休後的一種生活方式

  老年人積極投資理財,可以彌補養老、醫療等保障的不足,提升晚年生活品質

  “我周圍有很多老年人都在炒股,分析起股市來頭頭是道!”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的劉文靜阿姨説,她所在小區的住戶大部分是退休老人。劉阿姨2005年從一家國有企業退休,後來在鄰居帶動下開始學習炒股,算起來也有5年“股齡”了。

  劉阿姨説,自己和老伴都有退休金、醫療保險,子女每個月也會給零花錢,再加上老兩口平時花銷不算大,這幾年積攢了一些閒錢。“現在物價漲得這麼快,錢存在銀行就會貶值,所以我們考慮拿出一部分進行理財。”對她們這樣的退休老人來説,理財也是一種打發時間的方式,除了炒股,還可以買一些銀行理財産品、債券什麼的,只要搭配得當,科學操作,就能夠獲得一定收益。

  據了解,“十二五”時期,我國將迎來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從2011年到2015年,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年均增加860萬人。對老年人而言,不僅要注重養生保健,也不能忽視投資理財。老年階段屬於慢性病、重大疾病易發時期,雖然現在醫療保險已經比較普遍,但仍處於低水準,僅能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保障,很多老年人看病時仍需承擔大部分費用。

  專家表示,老年人積極投資理財,可以彌補養老、醫療保障的不足,提升晚年生活品質。有理財報告顯示,老年人比年輕人更關注理財資訊。不同年齡段中,55歲以上人群最關注理財資訊,而25至29歲的人群只是偶爾關注,説明年輕人生活壓力小,理財意識還不強烈。隨著年齡增長,生活負擔加重就會關注理財。

  老年人對個人及家庭財富進行理財規劃,不僅是一種生活需要,更是一種健康科學的生活態度。退休後,老年人往往會出現精神空虛等問題,需要一個較長的心理適應期。而投資理財與老人的切身利益相關,給他們的退休生活增加“興奮點”,很多老年人因此樂在其中。

  劉阿姨説,自己炒股心態比較好,剛進入股市時,一心想著投資操作多賺點,但現在看來,賺多賺少都是小事,關鍵還是能通過炒股認識很多“股友”,讓自己退休以後的生活少了份寂寞,多了些快樂。雖然在家裏就可以用電腦進行操作,但她還是喜歡到營業廳。“在營業廳有很多關係很熟的"股友",説説笑笑一天就過去了。老年人怕孤獨,就圖個樂呵。”她説。

  “雖然現在市場比較低迷,但我沒有選擇退出股市。”劉阿姨説,股市資金只是她銀行存款的一部分,對自己影響比較小。2006年股市行情好,基本上買哪只股票都會賺錢。但從2007年開始,股市行情開始下行,以前賺的錢基本又賠進去了,“整體來看,不賺不賠。”

  投資理財陷阱頻現,老人要增強分辨能力

  很多老年人“被理財”,有的甚至遭遇詐騙,養老錢打了水漂

  老年人的理財意識雖然越來越強,但由於缺乏專業知識,不少老年人往往“被理財”,讓人很無奈、很氣憤。

  “本來是去銀行存錢,卻稀裏糊塗被忽悠存成了什麼‘理財産品’。”家住北京市宣武區的張樂祥大爺説,去年10月份,他來到附近一家銀行存錢,本來是想存成定期,這樣收益率也有保障,但到銀行之後,櫃檯工作人員極力向他推薦一款所謂的“理財産品”,還説收益率肯定比定期存款要高。“我不懂啥叫理財産品,但因為對銀行特別信任,就聽從他們的意見,讓工作人員給辦理了。”張大爺説。

  一年後,張大爺到銀行取錢時才發現,這款産品的收益其實很低,甚至還沒有存定期的收益率高。張大爺跟銀行交涉後發現,對方讓他辦理的“理財産品”收益率並不像定期那樣有保障,而是有一定風險,可能賺,但也可能賠。“本來想多賺一點,結果事與願違。如果連銀行都不能信任了,還能信誰?”張大爺説。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據了解,許多老人由於缺乏對理財産品的分析判斷能力,往往將理財的選擇權、決策權交給了所謂的理財師“你幫我挑吧”。而有的銀行工作人員在業務壓力下,向老年人推銷理財産品時刻意隱瞞産品風險,誇大産品收益率,導致很多老年人“被理財”。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金融市場開展理財業務至今還不足10年,真正引入理財教育不足5年。這一時期,各類金融機構的理財人員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涌現,當他們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業務指標壓力時,一部分理財師就表現得更像推銷員,只知道賣産品而忽視了對客戶的服務,無法起到作為一名理財人員的真正作用。

  記者發現,銀行理財産品發展迅速,人們對此也比較偏愛,但其中真正適合老年人的産品卻不多。由於一些銀行沒有進行細分,即便有在特性上符合老年人投資需求的産品,但由於指向不明,沒有將産品定位於老年人,因此沒有進入老年人的視野。這在一定程度上將老年人擋在了銀行理財的門外。

  相對於“被理財”降低了收益率,遭遇詐騙讓老年人更加難以接受。北京朝陽區的李樹剛大爺説:“半年前,經朋友推介我得知一個投資項目,對方對我説年收益率能有20%。”李大爺平時在理財投資方面非常謹慎,閒錢大部分存在銀行,最多也就投資一小部分到股票、基金,雖然收益低一點,但很放心。這次在如此高的收益率誘惑下,李大爺最終沒能保持一貫的謹慎風格,把自己大部分存款投入了這個項目。

  “誰想沒過多久,朋友就告訴我這個項目已被證實是詐騙,當時我整個人都懵了。”李大爺説,銀行存款是自己積攢了20多年的養老錢,不僅有自己的,還有老伴的,這下可都打了水漂,連以後養老都是問題,“早知道騙子都是用高收益低風險來騙人的,不應該相信有這種好事,但關鍵時候還是沒能堅持住。”

  專家表示,不少老年人手頭都有一定銀行存款,容易成為詐騙目標。老年人容易輕信別人,對風險的分辨能力較弱,在詐騙者高收益率的誘惑下,有可能成為理財詐騙的受害者。一旦上當受騙,將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心情甚至身體健康,還有晚年的生活品質,加重子女的養老壓力,甚至産生“老無所養”的局面。

  保值增值,“理財養老”應以安全便利為先

  老年人必須充分認識投資理財的風險,保持良好心態

  老年人需要理財,但具體選擇哪種理財産品,要根據自己的資金量、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決定。根據老年人收入及支出特點,若想做到輕鬆理財,最重要的是掌握安全性和便利性兩個基本原則。

  光大銀行(601818,股吧)北京分行的理財專家認為,“理財是投資,投資有風險”,這句話不能僅僅停留在紙面上。理財中有一條永遠不變的規律,就是收益永遠與風險成正比,收益越高,風險必定越大。老年人要選擇自己看得懂的、適合自己的産品,在風險相同的前提下選擇收益較高的産品,或者是在收益相等的前提下選擇風險較小的産品。

  據業內人士介紹,産品的投向、期限、流動性等都可能會對收益産生較大影響。老年人要防止被忽悠,有一個簡單易行辦法,即正常的銀行理財産品年收益在4%左右,當有銷售人員稱某産品年收益大大超過5%時,老年人就要特別留意高收益背後的高風險了。

  申銀萬國證券公司投資顧問周思敏説,市面上有憑證式國債、記賬式國債、保本型人民幣理財産品、貨幣市場基金等理財産品,這些相對於股票來説風險相對較小,能更好實現“保值”的理財目的。

  所謂便利性,是指保障老年人需要用錢的時候支取方便,因為生病、住院都是一些難以預料的狀況,常常急需用錢。例如,如果把錢都存了3年定期,萬一急用提前支取,利息將全部按活期計算,會造成較大的利息損失。

  最近,“以房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理財概念備受老人關注。光大銀行北京分行理財專家認為,這一模式是否可行還需觀察。“以房養老”要求有獨立住房,門檻比較高。在當前房屋産權最長為70年的情況下,“以房養老”暫時還難以作為我國老年人養老的普遍方式。

  (文中部分被採訪對象使用化名)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