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黃金白銀 可能“死在大牛市半路”

2011-09-29 09: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王思羽

  “為什麼有人哭天喊地尋死覓活?”在經歷了又一輪貴金屬價格慘烈下跌之後,被坊間稱為“白銀衛士”的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宋鴻兵感到非常無奈。

  上周以來,在創出1920美元/盎司的歷史高點後,幾近瘋狂的國際金價突露“猙獰”,連續3個交易日跌幅超過13%,最低下探至1550美元/盎司。而被稱為“有生以來、甚至有史以來最好的投資機會”的白銀,則狂跌34%,從每盎司40美元一路探至26美元。

  幫華爾街洗劫自己

  “超級暴跌”使得部分黃金白銀投資者損失慘重。尤其是玩期貨“紙黃金”和“紙白銀”的炒作型投資者,更是遭遇強行平倉,本錢都輸掉了。以白銀為例,今年年初開始趨熱,一些金融機構推出白銀期貨業務,保證金比例只有10.5%,相當於用10元可投資買賣100元白銀。而同時,只要銀價跌幅超過10%,保證金就面臨“虧光”的危險。可以想像,超過30%的連續跌停,要讓多少人賠光輸凈了。

  “我一貫反對普通人玩期貨或T+D,這是在幫華爾街洗劫普通投資人自己!”宋鴻兵在微博中稱,“長期地、堅定地、穩步地投資,遠比急功近利、朝三暮四的投資回報高!怎麼很多人就搞不明白呢?”

  其實,今年5月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就經歷過一場“過山車”行情。白銀價格也一度暴跌超過30%,從每盎司49美元的高位下跌到33美元。不過,那些被忽悠的認為“買白銀比買白菜划算”的投資者,似乎並沒有吸取教訓。

  經歷了5月的暴跌後,一些損失巨大的投資者就明白了“被人家定點清洗”的慘痛。這一次,同樣有人搬出“陰謀論”來為失敗尋找理由。比如,高賽爾公司的貴金屬分析師就認為,“陰謀一”是美國為了自己國債能夠順利發行,通過打壓黃金,使得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對黃金失去信心,然後重塑美元的強勢,以吸引週邊資金;“陰謀二”,是歐洲金融體系出現了流動性危機,銀行系統的資産在迅速惡化,不少銀行在拋售黃金資産換取流動性,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

  無從求證的猜測改變不了市場既定的風險。本輪貴金屬的下跌其實早有徵兆,市場分析人士稱,美元走強是直接誘因,而黃金白銀價格已經被炒得過高,獲利資金本身也有套現要求。

  宋鴻兵雖然一直是白銀投資的堅定“唱多者”,但他多次提醒投資者:在金融戰爭的血雨腥風中,別人掌握的資訊及時性和準確度之高,遠非中國散戶所能比。“戰爭開始就意味著失敗的結局。因為對方早已將市場變化的趨勢和倉位看得清清楚楚,而我們卻滯後了這麼多天!這根本不是一個資訊對等的市場,更像是一個屠宰場!”

  白銀市場暴漲暴跌的特性暴露無遺,這很可能顛覆投資者心目中“穩賺不賠”的投資神話。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曾表示,當黃金、白銀、大宗商品的價格已經遠遠偏離其使用價值,作為投資品的定價機制也“完全顛覆了經濟學基本原理”,不以供求關係為基礎。

  她認為,市場的實際情況是金融資本利用“升值”或“貶值”的資訊,不斷調動資金進行投機,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或下跌,製造賺取價差的機會。

  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

  不過,宋鴻兵認為美元長期貶值乃大勢所趨,大宗商品包括金銀長期牛市的趨勢並未逆轉。從這個意義上講,黃金白銀市場的調整,特別是深度調整,是健康和有益的。“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漲得越猛可能會跌得越厲害。”

  中國黃金協會副會長張炳南則稱,從2000年起開始的黃金長線牛市是以美元的信用危機為基礎,只要這個基礎沒有改變,金價振蕩走高的趨勢就不會改變。

  但很多投資者對一些顯而易見的常識未必清楚。從全球範圍來看,相對於外匯、股市,黃金白銀市場規模要小得多,也更容易被大資金操縱。中國的金銀交易量雖然逐日壯大,可依然是“影子市場”,國內的價格只能被動跟隨國際價格。持保守投資態度的分析普遍認為,對於普通“散戶”投資者而言,除非有很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較好的專業技術,一般不建議盲目參與期貨類的“紙黃金”、“紙白銀”投資,尤其是保證金杠桿交易。

  人們説“亂世藏金”,是特指實物黃金,而非任何數字化的“黃金所有權”。在紙幣濫發、信用失效的動蕩年代,老百姓不得不把黃金這種幾千年留存下來的“誠實貨幣”,當做最後的“吃飯錢”和“保命錢”。不過,今天黃金投資客們的目的,則是在電腦上根據K線圖博取金價短線漲跌的差價,二者觀念早已是天壤之別。

  一些市場人士認為,當黃金白銀都處於歷史高位的時候,普通投資者應該以合適的比例與平和的心態,將貴金屬作為資産組合的一種,來降低資産的結構性風險。而那些賭博心態嚴重的投資者,把“賭”金或“炒”銀作為最重要的盈利點,則很可能事與願違。本來想要保值增值的,卻可能“死在大牛市的半路”。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