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老闆“跑路”成風

2011-09-29 08:16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王思羽

  溫州高利貸屢現崩盤挑動市場神經

  灰色金融地帶醞釀中國式信貸危機

  風險高危區包括浙江、江蘇、福建、河南以及內蒙古等

  28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多方證實,前天溫州市再發生兩起因無力償還高利貸而跳樓的事件。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兩位企業主均為當地鞋廠老闆,欠債上億。目前,溫州已成立了規範民間金融秩序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該工作組由溫州市委市政府牽頭,包括溫州市紀委、法院、勞動保障局、金融辦、銀監會等14個部門。

  今年4月至今,溫州已有80多家企業老闆失蹤、公司關門、員工討薪事件,僅9月以來,就有高達25起。據了解,在“重災區”龍灣,8月份已發生了20多起跑路事件。當地一位放貸者告訴記者,“目前,僅龍灣區的外逃資金估計已在100億以上,不少中小企業的負債中,銀行佔3成、民間高利貸佔7成。”

  然而,溫州小企業高利貸崩盤只是全國民間借貸市場這一金融灰色地帶危機的一個縮影,就目前了解的情況看,借貸風險高危區除了浙江省之外,還有江蘇、福建、河南以及內蒙古等省區。有專家認為,若無嚴格監管,恐釀成中國式信貸危機。

  亂象 民間借貸市場瘋狂擴張

  日前,央行研究局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在去年我國民間借貸市場開始抬頭之時,這一市場的資金存量就已超過2.4萬億元,佔當時借貸市場比重已達到5%以上。而近兩年來,我國民間借貸資金量逐年增長,存量資金增長超過28%。

  多位放貸者向記者表示,他們借出的資金中一半為自有資金,另一半從銀行貸出來的,通常是“我們將房産向銀行抵押出去,用2分的月息借錢出來,再用4、5分的利率放出去給小企業主們,賺取中間利差。”再或者“以1.5分或2分的月息從一批老闆那裏借資金和承兌匯票,再暗中以3分至3.5分的高利放出去。”

  分析人士指出,高利貸市場推動了金融脫媒,如此一來,銀行存款外流的現象就越發明顯,但這種自由交易目前沒辦法監管。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民間借貸市場早已是溫州眾多小企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渠道,不少企業向銀行貸款非常難,並且今年政策緊縮,銀行額度受限,小企業涌向民間借貸勢頭爆發。”

  正因如此,今年以來民間借貸利率飆升,據了解,目前溫州當地民間借貸月息一般在3分左右,有的甚至為5分至1毛,而“5分利”相當於資金的年回報率是60%。周德文透露,有的高利貸年利率最高能達到180%。這樣的利率誘惑促使民間高利貸市場瘋狂擴張。

  據前不久央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發佈《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顯示,溫州民間借貸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借貸利率也處於階段性高位,年綜合利率水準為24.4%,並且,溫州市大約有89%的家庭個人和59%的企業都參與了民間借貸活動。

  多數小企業都將資金用於補充短期用於生産的流動資金缺口。但央行研究局也在報告中指出,在民間借貸市場的資金流向方面,不能排除一部分民間借貸資金用於炒股、炒房。而據觀察,目前,高利貸用於炒房的危機已經開始顯現。內蒙古鄂爾多斯民間借貸的規模有2000億元以上,且最高年利率普遍在60%以上,這筆資金流入房地産市場的額度相當可觀,分析人士表示,由於今年資金鏈斷裂的房企,導致鄂爾多斯的爛尾樓已呈現遍地開花之勢。

  同樣,被外界戲稱為“寶馬鄉”的江蘇省泗洪縣中小企業眾多,特別是地産企業,據當地不完全統計,該地資金需求量的激增導致高利貸民間融資佔全縣民間融資規模的85%以上,約20億元,而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流入了樓市。

  影響 高利貸危機傳導效應加劇

  今年全國的中小企業都面臨著勞動力價格上漲、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稅負過重等不利因素的衝擊。不可否認的是,有一些小企業由於自身經營不佳導致資金鏈出現問題,但在業內不少分析人士看來,大多數小企業還正處於萌芽期和成長期,資金週轉問題迫切待解。

  溫州一位放貸者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僅龍灣區的外逃資金估計已在100億以上,不少中小企業的負債中銀行佔3成,民間高利貸佔7成。”有多家商業銀行公司銀行部的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正在對發放了小企業貸款的企業進行摸底,排查風險。

  據了解,民間借貸資金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上市公司,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對於將錢借給中小企業尤其是房企的上市公司來説,即使房企將土地等資産抵押給上市公司,也極有可能是二次抵押,其首次抵押已抵押給了貸款銀行。因此,一旦公司破産倒閉,銀行才是破産公司的第一債權人,上市公司能否獲得賠償還是未知數。除了顯性風險外,一旦上市公司的委託貸款收益超過了主業,很可能會影響上市公司主業的正常發展。”

  另外,在民間借貸市場中,社會融資仲介的風險較大,牽涉面也較廣。溫州各類擔保公司、投資公司、寄售行、典當行、舊貨調劑行共1000多家,其中部分機構假借經營之名,違規辦理墊資業務,收取高額佣金及利息。

  溫州公安部門報告顯示,今年前8個月,全市非法集資立案17起,涉案金額達5.5億元,同比上升30.77%,且這些非法集資案大多與民間借貸有關。同期,全市因民間借貸擔保、糾紛引發的違法犯罪案件共71起,同比上升16.39%。

  反思 金融生態系統失衡再遭拷問

  近日,溫州銀監分局、溫州市金融辦按照溫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已經召集了包括四大銀行在內的全市各家銀行,召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銀行主要負責人會議。再次號召各家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援力度,強化企業金融服務。

  但《經濟參考報》記者觀察,儘管監管部門早已出臺了《關於支援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援辦法,並且放寬對小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度,但目前,銀行依然對小企業貸款熱情不高。據了解,大部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是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30%至40%,年化利率在8.13%至9.18%之間,不少商業銀行對缺乏房産等抵押物的中小企業貸款依然避之不及。

  江蘇省新沂市多位參與借款的企業主反映,“一般小企業去銀行申請貸款需要給所謂的手續費,這種手續費利率高達5%,即如果想要貸款1萬元,就要給出500元的手續費。這幾乎是一種潛規則。”

  周德文稱,“不少企業負債越滾越大,民間借貸市場一直沒有得到重視。目前當地已有約25%至30%的企業陷入困境,一部分處於停工或半停工狀態,而到年底這類企業的佔比更有可能達到40%至50%。”

  據9月初發佈的《2011年中國工業經濟運作夏季報告》顯示,今年1至7月,在31萬戶規模以上企業中,虧損企業戶數為4萬戶,虧損面為12.7%,各月虧損面總體變化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企業虧損程度卻在逐月加重: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幅由1至2月的22.2%上升至1至6月的41.6%,1至7月又進一步升至46.9%。融資難正在成為壓垮中小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高利貸滾雪球似地侵蝕企業利潤,對位專家表示,導致小企業轉向民間借貸市場“飲鴆止渴”的舉動已經不可持續。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中國的監管體制為了適應民間的發展,也有必要從‘單線多頭’的監管向‘雙線多頭’式的監管轉變,應該加強地方政府監管,在地方政府這一級建立單獨的監管機構,來對區域內的民間借貸行為進行監管。”

  “要讓民間借貸監管處於陽光下,並借此積極推動金融服務機構的多元化。同時,降低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的門檻,賦予民間借貸一定的法律地位,並將其納入到正常的金融監管中,給民間資本一個合理的出路。”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説。(記者 蔡穎)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