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買房巧用股份制 50萬元首付撬動200萬公寓

2011-01-30 16:00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程軼文

  在目前房價很高,貸款很難的樓市行情下,對於有房人來講,手裏只有50萬元,想買東三環邊上的新項目,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兒,但胡女士卻做到了。她是怎麼做到的呢?“股份制”,也就是她和朋友以入股的方式,聯名買房,分攤投資成本。據了解,近段時間以來,由於房價持續高位運作、銀行貸款收緊、股市動蕩不安等原因,許多繼續看好樓市的人紛紛想到了“股份制”聯名買房的新方式,以前很少見的一個房本幾個人名,現在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與這些人相比,胡女士做的更巧的是,她不僅利用了“股份制”,還利用了貸款的杠桿效應,使得投資回報更高一籌。

  偶然聞聽買房“股份制”

  七八年前,胡女士曾是本市一家知名房地産公司副總,那幾年,她一直忽悠周邊朋友買房,許多人都跟著她掙了錢,在朋友圈有一定影響力。這兩年,胡女士離開了原來那家公司,與朋友一起開了一家咖啡館,平時照顧一下生意、炒炒股,基本不再關注房産了。“房價漲得太快,我覺得我買不起了。”這是胡女士當時的想法,但去年十一,一個外地朋友的來訪,讓她改變了想法。

  胡女士的朋友徐先生夫婦名下有3套房産,按理説已經沒有貸款買房的資格了,但他來京時和胡女士談起,去年5月份,他趁著房價低,又買了一套房,首付兩成30萬元、貸款利率八五折優惠。具體方法是,徐先生與妹妹聯名買了一套房,以沒買過房的妹妹為借款人,這套房貸款就仍按首套房辦理了。但在産權證上,寫著兄妹兩個人的名字,他是産權共有人。

  據徐先生介紹,他去年5月買的房子,現在已經升值15%。他自己預測,兩年漲50%沒問題,但對於徐先生來説,因為有貸款的杠桿效應,資金回報絕不止50%了:總價150萬元的房子,升值50%,收益就是75萬元。在成本方面,徐先生的實際支出,除30萬元首付外,還有2年的月還款、契稅等成本約20萬元,共50萬元。這樣算下來,資金回報率達到150%;即使房子升值速度沒那麼快,兩年漲30%,收益45萬元,資金回報率還能達到90%呢。

  這種高回報讓胡女士動了心。之後,胡女士就開始琢磨:從這兩年自己開咖啡館、炒股的經歷來看,收益都不太理想,但房價卻一直堅挺,特別是北京城區的房子,年年穩中有升。不過,她已經有了2套房産,該怎麼辦呢?

  在這個“準備”的過程中,她從房産圈的朋友那裏了解到,這種聯名買房的方式,被北京的投資人稱作“股份制買房”,而且由於房價高,目前,這種買房方式出現越來越多的勢頭。為什麼叫“股份制”呢?主要是區別以前的聯名買房。以前,聯名買房主要是夫妻、父子,目的是為明細家庭成員財産權益;而現在的聯名多是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間,目的是分攤成本、風險共擔、利益共用,性質和模式更像“股份制”公司,“股份制買房”就被叫開了。

  股份制買房貸款有竅門

  折騰了兩個月,胡女士在看房中發現,在北京,用“股份制”聯名買房,一次性付款很容易,但要像徐先生那樣貸款則很難,原因是北京住宅貸款政策與外地有些差異,聯名貸款在北京不太好操作。比如一些外地銀行規定,如果購房合同上有兩個人的名字,僅以借款人是否買過房來認定是否是首套;北京的銀行則規定,其中一方只要買過房,就要執行二套或以上的貸款政策。儘管如此,在業內人士的指點下,胡女士還是很快找到了變通的突破口——非住宅産品,可以貸款不説,還不受套數限制,不佔用買住宅的指標。

  有了方向,胡女士很快選中了東三環邊某樓盤的一套酒店式公寓,50多平方米LOFT産品,使用面積100平方米左右,精裝修並送部分家電。她選中這套房子最主要原因是地段好,做過多年房地産的她一直堅信李誠先生的地段論:買房産,最重要的是地段、地段,還是地段。另外,就是總價低,200萬元左右,要知道,目前該地區的二手民宅總價基本都在150萬元以上了。

  非住宅産品貸款最高50%,這套房的首付需要100萬元。胡女士認為,從投資的角度,前期成本有些高了,好在有了“股份制”的思路,於是,她就和一個朋友念叨:如果每人拿出50萬元,壓力不會太大;貸款月還款11600元,分攤下來每人5800元,也都玩得起。預計3年後出手,房子升值30%至50%,由於有50%的杠桿效應,她們的資金回報率則在60%至80%之間。目前,她的朋友也認為,從中長期看,北京好地段的房子不僅能抵通脹,還有投資空間,等於是一拍即合。於是,她們在今年元旦期間出手了。

  “我和朋友採用股份制聯名買房,主要看中它的杠桿效應,首付少,風險小。要不能貸款,現在買房就沒啥意思了。”胡女士這樣説。在她看來,和朋友以股份制的方式買房,與以股份制的方式投資做生意沒什麼不同。

  “股份制”買房易起糾紛

  説起“股份制”買房投資,專業貸款機構的一位工作人員吳小姐説,最近,她也辦理過幾筆此類業務,都是朋友間做的。作為專業人士,吳小姐認為,這種合股的貸款買房方式,從資金成本、回報上,確實適合手頭緊、又想在樓市投資的人,但風險也比較大。風險的最大來源是,合股人無論是在買房方式上,還是在賣房時機上,都容易産生分歧。她碰到過一對朋友,剛來貸款時,兩個人好得不分彼此,問他們什麼,都説聽對方的,但在借款時,出現分歧,由於非直系親屬聯合貸款買房,借款人只能是一個人,這個人需要配合辦許多手續,並在名義上承擔還款義務,如出現逾期還款行為,借款人將會留下信用污點,因此,兩個人誰都不願意當借款人,各自找藉口推脫,最後,貸款沒辦成不説,見面都互相沒笑臉了。這還是沒有涉及利益的,聽説在賣房時機上有産生分歧的,一方説,現在是高點了,見好就收,趕快出手;另一方説,急什麼,房價還等漲,再等等,雖然賺了錢,關係卻搞得很糟糕。

  對於這些,胡女士説,這些她力所能及的都想到了,還諮詢過相關律師。為了避免沒必要的扯皮,影響關係,胡女士與朋友對出資、還款、出手時機、利益分配甚至房價下跌等關鍵問題都做了文字説明,並私下做了公證。比如,當對出手時機意見不統一時,主張出售的一方,以市價出讓股權,産權歸一;當房價下跌時,如對方提出出售要求,胡女士需以高於市價5%的價格接手。胡女士強調,朋友一起投資是好事,但一定要先小人,後君子,不能礙于朋友面子,馬馬虎虎,整出一團糊塗賬。另外,雙方還要有風險意識,賠錢不能互相埋怨。如果沒有這種觀念和意識,這種投資不合作也罷。

  吳小姐也提醒投資人,不管雙方關係有多好,如果想採用“股份制”方式買房,最好之前諮詢一下兒專業人士,並對相關內容進行公證。她認為,這是避免此類糾紛最有效的方式。(記者 李海霞)

  (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