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指數基金需防兩大誤區

2010-02-01 09:33     來源:新華網綜合     編輯:張蕾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2009年基金大擴容,新發基金138隻,偏股型基金超過70%。指數型基金大發行成為其中亮點,全年共有31隻指數型基金成立,超過過去歷年指數基金的總和,同時種類也大為豐富,出現了分級指數型基金、ETF聯接基金等創新品種。跟蹤標的指數的範圍逐步擴大,除了常見的滬深300、深證100、上證50等指數外,還增加了央企50、銳聯基本面50等指數型基金。

  2010年如何投資指數型基金是時下熱點話題。需要指出的是,在投資指數基金之前,應該避免兩個誤區。

  誤區一:

  投資哪個指數都一樣

  市場變化往往呈現結構性特點,行業分化明顯。隨著指數型基金的種類的複雜,跟蹤標的細化,指數型基金出現行業化趨勢。大盤指數上漲,所持有的指數基金並不一定就賺錢;大盤指數下跌,所持有的指數基金並不必然虧錢。例如2010年1月第二周,滬深300指數微漲,而數只指數基金跌幅超過1.4%,而華夏中小板ETF、南方中證500等卻上漲近5%,其主要原因是所跟蹤指數行業配置的不同。在結構性行情中,把握指數型基金所跟蹤指數的行業配置是投資指數型基金的關鍵所在。

  誤區二:

  國內主動型投資好于被動型

  提到長期投資指數型基金,很多人引用巴菲特在回答“30歲的投資者應該買什麼”的問題時的答案,“成本低廉的指數基金是過去35年最能幫投資者賺錢的工具”。外來的經驗是否適合中國呢?被動指數型基金設計的核心思想是相信市場的有效性,從而通過複製與市場指數結構相同的投資組合,排除非系統性風險的干擾而獲得與所跟蹤指數相近,相當於市場平均水準的收益。目前一些研究表明,現階段我們的市場並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市場。因此,在這個相對複雜的市場中,既可以在被動管理中賺取長期平均收益,又有機會通過主動管理,獲取超額收益。

  短期看,從2008年6月6日至2009年12月31日,上證綜指微跌2%,滬深300微漲2%,但113隻股票型基金整體收益14%,其中僅12隻股票型基金負收益,這意味著絕大部分基金通過主動管理獲取了超越市場的收益。

  如果把時間拉長一點,我們從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數據來看,其間對市場較有代表意義的滬深300指數上漲257.57%。2005年之前共有69隻主動管理型基金,其間沒有跑過滬深300指數的基金有25隻。在長期看來,主動型基金具有的優勢並不向短期那麼顯著。主動還是被動,這一爭論從二十世紀初到現在就一直存在,投資者要做的是找到自己更適合的方式。

  總而言之,主動管理型基金有可能讓持有人獲得超額收益——來自於基金經理擇時、行業及個股的選擇,而被動管理型基金則能在長時間的磨礪下給投資者與市場比肩的回報。(曾令華 作者供職于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部,4年從業經驗,主要負責開放式基金、封閉式基金、保本基金的研究。)

  (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