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跟風不可取 選購基金“一對多”有訣竅

2009-10-20 09:35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肖燕
  基金“一對多”的開閘,如同拓展了“第二戰場”,讓A股市場多了幾分期待。目前,各大基金公司紛紛推出“一對多”産品,銷售火爆。

  作為全新的産品,投資者充滿了期待,但也充滿了困惑。“一對多”産品真能創造高於公募基金的業績嗎?它的市場、投資價值究竟在哪,與陽光私募有什麼區別?

  “一對多”火爆上市

  所謂“一對多”,是指多個客戶把錢匯總在一個賬戶交給基金公司專業團隊打理。根據證監會規定,單個“一對多”賬戶人數上限為200人,每個客戶準入門檻不得低於100萬元。

  相比普通的公募基金,“一對多”的投資特色顯得更加鮮明。從産品設計到投資理念和投資方法,都體現著行業的創新。從總體上看,基金“一對多”是瞄準中高端投資者的業務和産品創新。

  據筆者了解,在個性化産品設計上,“一對多”針對中高端投資群體的特殊需求,目前批准的以配置靈活性基金為主,有股票投資的積極型産品(如交銀施羅德、中銀等“一對多”),也有保本型産品,甚至還有“一對多”QDII産品逐步會推出(華夏)。此外,還有一些專項産品(如封基鵬華精選),組合投資同樣可以結合“一對多”來運用。

  基金“一對多”在投資管理上的亮點,體現在對公募基金投資限制的突破以及投資理念的差異。“一對多”投資範圍涉及幾乎所有證券品種,而在組合投資方式上更為靈活,倉位操作有更多的空間,賦予基金管理人很大的操作空間,這一點和公募基金的嚴格限制形成對比,以追求絕對收益為主的投資理念和投資目標更是與公募基金相去甚遠。

  基金“一對多”業務與陽光私募在管理團隊、投資理念、激勵約束機制、監管規範以及渠道上也有一定的區別。

  “一對多”管理團隊是依託公募基金多年建設的投研團隊搭建的新的投研平臺,多數基金公司都為“一對多”業務配備了優秀的管理團隊。

  從産品定位、投資理念的角度來看,“一對多”業務的投資理念和目標上更追求切合投資者需求以及獲取絕對收益的投資方法和投資理念,私募更注重超額收益,兩者在投資管理的約束和激勵上存在較大的差異。

  從投資監管層面上來看,公募發行的“一對多”産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採取了類似私募的投資方式,但是事實上它受到的監管還是遠比私募基金更加嚴格,操作上更加規範。如在組合方式上,對單只股票持有不超過10%等,行業規範性相比陽光私募要強很多。

  隨著“一對多”業務的正式開展,管理費用的優惠和大幅降低的準入門檻,對於很多看好公募基金投資管理能力,又對陽光私募心存疑慮的中高端投資者,“一對多”産品不失為一個較佳的選擇。

  選購“一對多”的要領

  “一對多”的火爆募集,滿足了部分中高端投資者需求,但盲目跟風也不可取。雖然基金“一對多”具投資價值,但它畢竟是一種新産品,業績預期上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法規制度以及管理上還存在不斷完善的空間。筆者認為,投資者在選購基金“一對多”時需把握以下幾個訣竅。

  首先,公募基金團隊的投資能力是關鍵。作為公募推出的“私募基金”,基金公司的投資能力和完善的投研體系是做好“一對多”業務的基礎。“一對多”産品的投資回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目前,各大基金公司紛紛為“一對多”業務的開展配備了精良的團隊,團隊的歷史投資業績,管理人的投資經驗、投資風格等就成為重要的參考指標。除了公募基金以往的管理業績以外,基金公司管理的年金、社保等基金的投資情況也值得關注,這對於衡量公司團隊的投研體系的完善和能力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同時,新的業務也對管理“一對多”産品的基金經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對基金經理的適應、靈變能力也提出較高的要求。畢竟“一對多”與公募追求相對收益和行業排名的理唸有著巨大的區別。

  其次,對管理者及基金公司投資風格的考察很有必要。除了對基金公司投研實力的了解外,了解基金公司本身投資的風格同樣非常重要。“一對多”業務是一項投資靈活性較大的新業務,基金管理者是否適應如此靈活的投資機制也是影響未來投資業績的關鍵因素之一。“一對多”産品雖然在投資上有其靈活性的優勢,但是如果策略把握不當,可能還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再次,産品設計特點符合個人投資目標、風格偏好也很重要。目前“一對多”産品仍是以股票投資為主,可能的高收益必定伴隨著高風險。“一對多”基金在風格特點、投資組合上都對投資群體進行細分和個性化的設計,投資者在選擇時,需要注意産品的説明,諮詢並約定産品投資策略、投資風險的控制等操作,選擇適合個人投資計劃和風險偏好的産品。(文 興)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