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啟逆回購凸顯穩中有為調控思路

2013-08-05 13:18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林天泉

  央行8月1日在市場上開展了340億元的逆回購,較7月30日的170億元又有大幅增加,再加上本週到期的850億元央票,本週央行通過公開市場共計向市場凈投放資金達1360億元。這不僅體現出當前貨幣政策“預調微調”的靈活性,也顯示出當前宏觀調控“穩中有為”的操作思路。

  根據央行網站公告,8月1日,央行在公開市場上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逆回購操作,期限為14天,操作規模為340億元,中標利率為4.50%,與上期的3.45%相比大幅上行了105個基點。

  專家指出,流動性趨緊會增加企業融資成本,不利於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此時央行重啟逆回購意在穩定企業融資成本、穩定市場預期,契合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和微調,穩中有為”的經濟工作要求。

  所謂逆回購,就是央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將有價證券賣還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通俗地説,就是央行在獲得了質押債券的同時,把錢借給商業銀行,目的就是在市場出現利率上升、資金緊張時向市場注入一定規模資金,以平衡市場流動性。按照以往慣例,8月份通常為下半年到期量最多的月份。再加上央行本週“二次”延續逆回購操作,令市場資金面壓力進一步緩解。由此看來,8月份流動性狀況日趨緩和已“指日可待”。

  值得注意的是,此輪逆回購操作是時隔近半年後再度重啟。記者梳理髮現,上一輪央行逆回購操作是在2012年二季度,當時恰逢我國外匯佔款出現罕見負增長格局;結束於今年春節前夕,為應對春節市場流動性需求,春節前一週央行曾實施了8000多億元的大幅逆回購操作。

  而此次逆回購的再開啟,在不少專家看來,或將預示著新一輪逆回購調控週期的來臨。6月份的資金市場異常波動仍“索繞於心”。究其原因,貸款增長較快、企業所得稅集中清繳、端午節假期現金需求、外匯市場變化、補繳法定準備金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成為“主兇”。進入7月初以來,雖然資金價格穩步回落,但實際資金面仍較為脆弱,資金價格已難回此前的“蜜月期”。就目前來看,雖然貸款增長勢頭已放緩,節假日時點性因素也消失,但外匯佔款下滑、企業所得稅集中清繳等因素仍未褪去。

  因而,為有效緩解市場上偏緊的流動性,逆回購重啟的必要性大幅增加。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6月外匯佔款的負增長並不是偶然現象,未來幾個月這種狀況仍會延續,整體的趨勢是外匯佔款下滑。而這種情況將造成流動性偏緊,若不再進行適當調控,6月份的資金市場異常波動也可能繼續上演。鋻於此,逆回購重啟預示著未來外部流動性並不樂觀,預計逆回購仍將持續一段時間。聯訊證券分析師楊為敩也指出,目前我國貨幣市場可能會從到期資金較多過渡到到期資金較少,這會使得下半年央行的逆回購成為常態,而本次的信號或將預示著央行逆回購短週期的來臨。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連續兩期逆回購的中標利率均高企,也反映了央行微調的“適度”。統計顯示,此前一期14天逆回購發生在2月7日,當時的中標利率為3.45%。而8月1日14天逆回購中標利率為4.50%,7月30日7天逆回購的中標利率為4.40%,均大幅高於“3.45%”。

  業界對此分析認為,這是為了“穩預期”而為。申銀萬國分析稱,逆回購“量少價增”,實際表明央行並非真正有意要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在更高的資金利率水準上進行引導,以形成更平穩的預期。因此,這次逆回購投放與其説是數量工具,還不如説是價格工具的指導意味更濃。

  在宏源證券研究員鄧海清看來,“偏高的回購利率可理解為央行確認市場對資金面的預期,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試想如果7天逆回購利率仍為3.35%,那麼市場將會對央行政策意圖無所適從”。

  事實上,逆回購的持續開展,也從側面呼應了近期央行在貨幣政策“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的表態,顯示了貨幣政策“穩中有為”的調控思路。

  “預計貨幣政策下半年仍以維穩為主”。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報告顯示,從年內來看,儘管從穩增長的角度來看,有降息的需要和壓力,但出於對物價重新上行、防止房價大幅反彈和防止地方融資平颱風險進一步加大的考慮,降息還是會較為謹慎。(陳蘭君子)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