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或引發期貨行業“拼爹”潮

2013-07-10 13:10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林天泉

  闊別中國資本市場18年的國債期貨即將“王者歸來”。作為國際衍生品市場上交易量最大的品種,國內國債期貨的上市讓期貨業界充滿了期待與憧憬。

  業內人士指出,國債期貨的上市將是中國衍生品市場的里程碑事件,整個期貨行業將得以實現爆發性的發展。蛋糕大但不會均分,因此行業可能難以避免“強者恒強”的格局,一些實力較弱的公司或被市場洗牌。

  值得關注的是,正如股指期貨上市使得券商係期貨公司異軍突起、迎來跨越式發展一樣,國債期貨上市也可能引發銀行甚至更具實力的金融集團參股期貨公司,讓期貨行業發生真正的裂變。

  期貨公司積極備戰

  “一個新品種,一次新機遇”,期貨業界翹首以待國債期貨上市。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諸如中國國際期貨、中證期貨、海通期貨、東證期貨等業內排名靠前的期貨公司在國債期貨倣真交易前後就配備了專職國債期貨分析師,近期更有期貨公司的高層帶領公司的行業研究員去銀行、保險、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路演,提前佈局潛在的大客戶。

  東證期貨高級分析師章國煜告訴記者,東證期貨積極進行了國債期貨的基礎研發、軟體開發以及另外開發了一些監測國債期貨交易指標的軟體,並且對交易制度規則進行了深入研究。

  國金期貨副總裁江明德説,對於期貨公司而言,客戶的對象將更多,而國債期貨對於公司産品設計的要求將更強,這有利於增強期貨公司自身的實力。目前,期貨市場仍然是一個“小眾市場”,整個行業沒有一家能與證券公司匹敵的,國債期貨的上市有望讓小行業中成長出一個大公司。

  中證期貨副總經理景川表示,國債期貨標誌著機構投資者大跨步介入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開始。

  他説,在利率相關的衍生品種中,國際資本市場上國債期貨都是最大的一塊。而國內期貨市場發展了20多年,依然是一個小眾市場,目前保證金規模僅在2000億元左右。未來國債期貨的上市,對於整個期貨市場而言,將帶來質的變化。

  景川認為,國債期貨上市是一個里程碑的事件,並且未來希望規避利率風險的並非僅有銀行、保險等大型金融機構,有杠桿的實體企業同樣需要規避利率風險,這些企業的參與,將對整個期貨市場的投資者規模、結構是一個巨大的變革。

  值得關注的是,機構投資者已經表現出對國債期貨的巨大興趣。記者了解到,2012年共有400余家機構投資者以客戶形式參與國債期貨倣真交易,其中包括證券公司、商業銀行、投資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以及非金融類公司。從成交量來看,證券公司和銀行投資者是國債期貨倣真交易機構投資者的絕對主力,總成交量佔全部機構投資者的九成以上。

  或引發期貨公司“拼爹”潮

  股指期貨引發了券商係期貨公司爆髮式發展,國債期貨作為國際上交易量最大的金融期貨,其上市將推動整個期貨行業發生裂變。

  期貨業界人士認為,未來期貨市場股東結構會發生變化,商業銀行或大型金融集團將進入期貨行業。較小的商業銀行可以選擇直接兼併期貨公司來參與國債期貨交易,而大型商業銀行甚至可以直接兼併一家擁有IB資格的證券公司。商業銀行進駐將塑造一批銀行係期貨公司,而這些銀行係期貨公司則是金融衍生品市場中典型的“現貨係”期貨公司。

  國金期貨副總裁江明德認為,國債期貨上市將推動整個期貨行業發生重大變革。國債期貨的上市將開啟期貨公司新一輪做大做強的浪潮。股指期貨上市使得券商係期貨公司迎來了巨大發展,國債期貨的上市可能引發銀行甚至更具實力的金融集團參股期貨公司,對期貨行業産生巨大影響。

  業內人士指出,在激烈的競爭中,期貨行業人才結構有望更加完善合理。隨著國債期貨及期權品種創新、業務創新、人才培養與吸收以及兼併重組的産生,以管理、經營、交易、研發和資訊技術為核心的五大人才將在期貨行業內部不斷涌現,行業外的人才也不斷流入,進一步優化期貨行業的人才結構。

  普通員工有望得到實惠

  那麼,對於期貨公司普通員工來説,能否從國債期貨上市的利好中也分得一杯羹呢?

  景川説,目前期貨公司的待遇相比證券、基金等兄弟行業差距仍然不小。作為高管,他也深刻感受到待遇問題在期貨公司留住核心人才方面的不足。

  對於國債期貨上市以後對員工待遇的影響,景川認為,這個可能不那麼直接,但是市場規模上去了,待遇更好是必然的。

  “員工首先要做強自己。”江明德直言,蛋糕肯定不是均分的,尤其是對於國債期貨研究員而言,不是國債期貨帶來利好了,自己就一定能享受到紅利,關鍵還需自己有實力。

  在江明德看來,國債期貨上市之後,期貨公司的研究實力可能還是延續強者恒強的局面,並且會帶來研究員的趨勢性流動。“有實力的研究員會傾向於選擇有金融資本背景的期貨公司,股指期貨上市大家就都看到了金融期貨將有大發展。”理論上這些公司的待遇、機會以及資源的實力都會更強。

  不過,對於整個行業而言,不容忽視的是,行業雖然發展了,並不代表所有期貨公司都能分得一杯羹,相反,一些實力較弱的公司或會被市場洗牌。(□本報記者 熊鋒)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