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銷售渠道恐遇阻 無牌照第三方理財或被洗牌

2013-03-18 08:47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范樂

  在銀行對信託産品代銷更加嚴格審查的同時,信託銷售渠道或將再遇“攔路虎”。近來,關於監管層叫停第三方代銷信託産品的消息在市場上傳得沸沸颺颺,而有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監管層或將對第三方理財機構頒發牌照,拿不到牌照的第三方理財市場將面臨大洗牌。

  賣信託可獲1%~2%提成

  作為信託銷售的“三條腿”之一,第三方理財機構或將面臨嚴厲的監管措施。

  一家大型信託公司廣州地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近日監管層叫停第三方代銷信託産品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全面叫停不太可能,但是監管層確實在醞釀新規,可能會向第三方理財機構頒發牌照,持有牌照者才可以代銷信託産品。雖然目前還是傳聞,但是據説落實的可能性很大。”他對記者表示。

  據他透露,監管層第一批頒發的信託代銷牌照非常有限。“據説只有兩張,可能只有行業內的領頭羊諾亞財富和恒天財富這兩家能拿到牌照。”他説。

  隨著老百姓理財和投資意識的日漸增強,目前在市場上第三方理財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據了解,第三方理財的機構只需在工商註冊,區區幾十萬元註冊資本就可以開展業務。

  目前,第三方理財機構可以代銷的産品種類較多,包括基金、信託、保險及其他投資品種。在第三方機構代銷的産品中,除了代銷公募基金需要申請牌照,其他産品目前尚沒有明確的準入資格和監管條例。而其中,信託産品由於涉及金額較大、提成收益可觀,又成為第三方理財銷售産品的“頂梁柱”。

  信託公司的人士介紹稱,第三方理財機構銷售信託的收入主要來自信託公司。一般來説,信託公司會將信託産品在多個第三方平臺上銷售,賣出産品後第三方機構可獲得信託公司1%~2%的返點提成,而投資者不需要向第三方理財機構支付服務費用。

  但是,由於市場上的第三方理財機構魚龍混雜,一些中小信託公司為了推銷其産品,可能會出現誇大收益、掩蓋風險等銷售誤導的情況,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

  信託公司

  期望自建渠道銷售産品

  雖然《信託産品銷售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鼓勵信託公司建立直銷業務,而去年10月銀監會下發的《關於規範信託産品行銷有關問題的通知》,更是鼓勵信託開展異地行銷、允許信託公司設立異地行銷中心。但目前除了幾家較大的信託公司,大多數信託公司並未建立完善的銷售隊伍,信託公司“仍是銀行的附庸”。

  一位信託公司的銷售人士指出,目前其公司旗下的信託産品主要通過銀行渠道銷售,“銀行銷售起碼佔了80%以上,因為老百姓一般都相信銀行,涉及信託這類較大額資金的産品購買會更加傾向於從銀行購買”。

  不過,在前期多次曝出銀行員工私售理財或信託産品出現兌付危機後,銀行方面加強了對信託産品銷售的排查,執行更為嚴格的風險管制措施,其代銷的信託産品必須經過總行的批准。

  在銀行銷售渠道有所收縮的同時,不少大型信託公司開始在各地紛紛開設“財富管理中心”,或者通過收購第三方理財公司,來加強自銷渠道的力量,試圖將信託直銷作為其新的利潤增長點。

  比如,中融信託除了將其中一個行銷中心分離出去成立第三方理財機構恒天財富之外,其第二大股東中植集團還收購了浙江省新湖集團旗下的新湖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而新湖財富內部很多銷售人員都是來自於中融信託。

  上述信託銷售人士坦承,很希望能把直客銷售做起來,因為把産品交給銀行銷售,銀行基本上都拿了大頭,他們就沒什麼錢賺了。

  但即使有在各地開設了“財富管理中心”進行直銷的信託公司,其工作人員也坦承因為“沒有客戶資源”,直客式業務“搶不過銀行”。

  第三方理財超五成業務來自信託銷售

  而對於一些信託公司來説,尤其是中小信託公司,建立自銷渠道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比如,安信信託是少數幾家信託公司裏有較為成熟的直銷隊伍的,其最近發佈的年報顯示,去年全年的銷售費用為2.46億元,同比暴增了61.99%。但這並沒有為其帶來利潤的增長,安信信託去年全年凈利潤同比暴跌了44.8%。

  因此,大多數中小信託公司無力自建“財富管理中心”,熱衷於尋找第三方理財公司進行渠道合作。而有業內人士透露,在第三方理財公司裏,至少有五成以上的業務是來自於固定收益率信託的銷售。

  上述信託公司負責人指出,若第三方理財公司需要牌照才能銷售信託産品,類似于中融那樣自建的第三方理財公司,一旦拿不到牌照,可能會併入中融信託成為一個內部直銷部門。

  用益信託網的創始人李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第三方理財市場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為現在市場上的理財産品特別多,投資者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挑選,需要仲介根據風險偏好去提供投資資訊和參考。”他説。

  李旸指出,第三方代銷雖然出現問題,但大多數的問題都不是出現在信託産品上。“第三方代銷的一般是固定收益率産品,風險控制都掌握在信託公司手上,這類産品一般是不會出什麼問題的。出問題的一般都是類基金、私募産品,這些産品風險很高,但預期收益也會非常高,有些第三方公司不負責任地忽悠,投資者將這些高風險産品誤當成固定收益信託産品來購買,就很容易出現問題。”他説。

  對於信託公司未來的轉型,李旸認為,第三方公司銷售的産品將會日趨多元化。“現在私募開始多起來,基金和券商的一些類信託産品也開始出來了,和信託的性質很相似,風控掌握在資管公司手上。未來第三方理財公司或會開闢這一塊市場。”他指出。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