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成長路 資本市場進入黃金髮展期

2012-10-17 08:44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王偉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一個市值排名世界第三的股票市場,一個餘額居世界第五位的債券市場,還有一個交易量名列前茅的期貨市場

  編者按: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金融領域各方面均取得長足進步和發展,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是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時期。本報從今日起推出“中國經濟繼往開來系列報道”專欄,對主要部委10年來的成就和經驗逐一作出盤點和解讀。

  如果以2002年黨的十六大的召開為一個起始點,中國的資本市場又走過了一個十年。十年前的中國資本市場好比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少年,而十年之後的資本市場已經是一個意氣風發、朝氣蓬勃,正處在人生黃金期的青年。可以看到,這十年是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力度大、克服困難多的十年,也是承上啟下、快速發展的十年。經過大量市場建設者、參與者的共同不懈努力,我國資本市場實現了二十年曆史上最大跨越。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一個市值排名世界第三的股票市場,一個餘額居世界第五位的債券市場,還有一個交易量名列前茅的期貨市場。我國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落實創新型國家戰略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我國已建立起了一定規模的證券機構群體,截至2011年底,我國109家證券公司總資産1.57萬億元,凈資産6302.55億元,凈資本4634.02億元。同時,我國69家基金公司共管理基金915隻,基金持股市值約1.29萬億元。我國已擁有超過2342家上市公司,大量企業通過上市改制籌資邁向了現代化企業的道路,我國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落實創新型國家戰略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2002年黨的十六大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高屋建瓴地提出要積極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從2003年起,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在國務院的統籌領導下,在中央部門、各級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配合下,中國證監會積極推進了一系列綜合改革和重大創新,開創出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新階段。

  股改“破冰”制度痼疾

  股權分置是在我國經濟改革過程中産生的特殊問題,造成同一上市公司部分股權可以流通,部分股權不能流通。2004年初,國務院正式發佈《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國九條”站在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並且提出“在解決這一問題時要尊重市場規律,有利於市場的穩定和發展,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的指導原則,從而逐步統一了市場各方的認識。

  2005年4月29日,股權分置改革這場歷史性戰役終於打響。這一天,中國證監會發佈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強調要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決定啟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中國資本市場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股權分置改革由此拉開了大幕。

  以統一規劃、分散決策、支付對價為特點的股權分置改革,明確了分步上市流通的時間表,協調了兩類股東的利益訴求,開啟了全流通的大門。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國股市已經步入了全流通時代。

  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資本市場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制度創新,開闢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新紀元,實現了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的雙贏,結束了上市公司兩類股份、兩種價格並存的歷史,強化了上市公司各類股東的共同利益基礎,為實現資本市場的機制轉換、功能發揮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促進了證券市場的制度建設,推動了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改變了證券市場供求關係扭曲的狀況,完善了市場定價機制,更好地保護了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改革過程中形成的統一組織和分散決策相結合的機制,也為推進資本市場其他改革進行了有益嘗試,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股市經濟“晴雨錶”功能顯現

  在股權分置這一基礎性制度問題得到解決後,資本市場作為經濟“晴雨錶”的基本功能日益健全,得到了更好地體現。

  資本市場作為現代金融的核心部分,有效地推動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這種推動作用不但表現在資本籌集,還表現在提升公司治理水準、提供風險釋放通道、提升市場資訊透明度等方方面面。可以説,資本市場不僅推動著經濟持續增長,而且大大提升了經濟增長的品質。

  首先,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的代表性日益增強。當前股票市場的市值規模與結構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中國最核心的企業都已成為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以來,中國工商銀行等五大商業銀行,以及中國石油、中國神華、中國建築等大型優質企業先後登陸,長江電力、上港集團等上市公司通過資産注入、換股收購、吸收合併、整體上市、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實施了重大資産重組。我國各行業的骨幹企業基本都已上市,上市公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脊梁。

  股票市值的飛躍變化説明,資本市場為中國企業資本的形成和聚集發揮著重大支撐作用。2000年時,滬深交易所有96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為4萬億元。而截至今年5月,滬深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約2422家,總市值約為23萬億元左右。

  其次,資本市場為國民經濟各行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資金支援。這些龐大資金加速了社會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從微觀上看,資本市場的發展,為許多中國企業提供補充資本金的渠道,而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上市公司,推動了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促使企業運作更加規範,有利於發揮市場約束機制的作用,也有利於企業實施更加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從宏觀上看,資本市場的建立與發展,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也推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設,為實現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提供了積極的支援。

  第三,資本市場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産業結構調整。有效的資本市場有利於引導著各種生産要素和經濟資源向核心區域和政策扶持區域凝聚,逐步實現制度優勢﹑人才優勢﹑政策優勢和經濟資源等在資本聚集的區域中全面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協同作用。此外,資本市場的發展在促進資本轉移和集中的同時,有助於實現企業的兼併和重組,推動企業向區域化、國際化發展,進而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堅定推進市場化改革創新

  中央明確提出,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因此,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的功能,強化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和水準,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必須堅定市場化改革。

  不改革,資本市場就無法承擔起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性全局性重任。不改革,資本市場就沒有出路。

  實際上,我國A股的市場化改革進程一直在延續。特別是自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上任以來,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改革,從去年推出強化分紅、“零容忍”加強市場監管,到今年深化新股發行改革、健全完善退市制度、構建市場誠信體系、引入長期投資者、加強投資者利益保護,每一項改革舉措都直指積弊。

  當前,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已漸見成效。通過改革,淡化監管機構對擬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斷、提升資訊披露品質、引入存量發行機制、引入行業市盈率“25%規則”等,意在促使新股價格能真實反映公司價值,實現一二級市場均衡協調發展。

  股市的基本功能就是定價功能,一個定價合理、“有進有退”的股市,才是正常的股市,才是平衡的股市。而新近施行的滬深新退市制度有望真正發揮市場“優勝劣汰”、“吐故納新”的功能,讓股市“不死鳥”神話破滅,讓垃圾股遠離市場。

  無疑,A股改革市場化取向明顯,不僅與目前A股市場發展階段相符,也與成熟市場的經驗一致。從以往的政策“救市”到市場化改革“治市”,從為國企上市“脫貧解困”到逐步完善公司治理,從投機炒作盛行到倡導理性投資,A股市場化改革沒有回頭路。

  當然,改革目標的實現有一個過程,引起一些爭議是正常的,關鍵要不回避,不懈怠,積極應對,義無反顧往前走。

  我國資本市場正處在一個新的起點上,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展望未來,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資本市場一定能夠抓住機遇,不斷完善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作出新的貢獻。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