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6月末存款大升 全月新增存款達1.8萬億

2012-07-09 08:58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范樂

  ●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的情況下,銀行存款波動擴大、穩定性下降或將成為常態

  ●專家認為應逐步弱化存貸比的監管要求,轉向資産負債全面匹配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半年剛過,銀行存款年中“衝時點”的現象再度重現。統計顯示,今年6月,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經歷了前兩周的存款流失後,月末存款大幅攀升,全月新增存款高達1.8萬億元。

  6月份銀行存款“過山車”般的急落驟漲,正是今年以來銀行存款大幅波動的體現。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銀行存款季初大幅減少、季末大幅增加和月初減少、月末增加的波動格局愈演愈烈。

  存款波動擴大,穩定性下降

  統計顯示,今年3月份,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大幅增加2.8萬億元,3月下旬新增量佔當月的96.3%;4月上旬存款則大幅減少1.46萬億元,中旬繼續減少近4000億元;5月則急劇反彈,增加1.22萬億元,及至6月上旬,銀行存款再次減少,到季末年中存款卻又迅速增加。此時銀行間資金相對緊張,6月21日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一度高達4.31%,達到今年3月以來的最高點。

  “今年以來,隨著存款準備金率下調,銀行間的流動性相對寬鬆,貸款平穩增長,但是存款的波動性則相對增大,其主要原因是,在總體存款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銀行面臨季末存貸比考核壓力和其他投資渠道對存款的分流,導致資金在存款、同業存款、資本市場之間不斷流動。”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説,在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的情況下,這種存款波動擴大、穩定性下降的狀態未來可能會成為常態。

  近年來,銀行同業存款快速增長,逐漸成為商業銀行重要的資金來源。“而同業存款是不計入銀行存貸比考核的,到季末考核時,銀行只能通過高息吸引資金。”連平説。同業存款主要包括銀行清算存款、證券公司存款、期貨公司存款和基金託管存款等,比如一些大型企業集團通過成立財務公司來對集團內的資金進行統一管理,財務公司存入銀行的資金屬於同業存款,這導致部分企業存款轉為同業存款。

  銀行理財産品、基金等投資産品快速發展,使得銀行存款特別是個人儲蓄存款持續被分流。“銀行往往在季末前1個月左右時間發行理財産品,1個月後理財産品到期,相當一部分資金仍留存在客戶的儲蓄賬戶上,就能增加銀行的存款。”連平解釋説。

  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産品依然延續去年的發展勢頭,根據普益財富的數據,截至6月30日,商業銀行已發行理財産品12968款,達到2011年全年的53%。

  存款波動將增加銀行資金成本,加大貸款波動

  高息攬儲、存款波動對銀行的影響顯而易見。每到季末,銀行高息攬儲,勢必會提高銀行的資金成本,同時也會加大新增貸款的波動性。特別是,最近央行推出了不對稱的降息措施,銀行存貸款的息差已經明顯縮小,高息攬儲給銀行帶來的成本壓力在進一步加劇。

  連平解釋説,為避免存貸比“超標”,目前銀行、特別是中小型銀行的信貸投放基本隨著存款走,有了存款才能放貸款,這樣新增貸款也形成了月初和季初少增、月末和季末多增的波動格局。與之前“早放貸、早收益”相比,月末、季末突擊放貸將影響貸款的收益率,對息差也構成收窄壓力。

  此外,存款的不穩定性還會帶來潛在的流動性風險,這對銀行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銀行保持較高水準的日常備付金,還促使銀行更多地依賴同業拆借、同業存款等融資。由於同業存款利率比一般性存款要高,銀行的資金成本也會隨之上升。

  弱化存貸比考核,加強全面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如何防止銀行高息攬儲,並減少存款規模大幅波動,減輕由此給銀行帶來的危害?

  連平建議嘗試拓寬存貸比考核中存款的範圍。“隨著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金融脫媒持續加快、直接融資進一步發展,預計同業存款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但是由於同業存款不計入一般性存款,納入存貸比考核,存款同業化還會給銀行帶來存貸比壓力。”連平説,實際上,大部分同業存款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存款同業化並未明顯影響銀行的流動性,銀行放貸其實是不缺錢的。

  取消季末存貸比考核標準,取而代之以更全面的銀行流動性考核體系,包括超額備付金率、流動性比率等。“存貸比考核機制不改變,銀行季末‘衝時點’的情況就不會轉變。而在國外是沒有存貸比考核的,銀行資金來源更多樣化,貸款不依賴於存款的多少,只要能保證足夠的流動性就不會有風險。”連平説。

  專家建議,應逐步弱化存貸比的監管要求,轉向資産負債全面匹配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重點監督銀行的資金運用和資金來源整體相匹配、到期期限和再定價狀況相匹配,更好地控制流動性風險和再定價風險。

  專家還認為,目前銀監會只在月末、季末的時點對業績進行考核,存在一定缺陷,今後銀監會可以對商業銀行的月度日均存貸比進行監測,要求存貸比日均不得高於75%,以此來弱化銀行“衝時點”的效應。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