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長易綱:年輕時讀書都是經典

2012-05-03 09:56     來源:新浪財經     編輯:王偉

  田嘉 發自北京

  揣著兩美元求學美國,課餘洗碗賺生活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也曾有過這樣的異國生活。赴美六年後,易綱不僅拿到了經濟學博士學位,還在印第安那大學當了助理教授。1986年,他的月薪是5000美元,而他在國內任小學校長的母親,每月的工資是99元人民幣,按照當時的匯率,還不到27美元。

  “在我心裏她是一個全能的人,她的能力比我要強多了,她管一個學校,管幾十個老師,幾百個孩子,”易綱當時很困惑,“為什麼中美勞動生産力差距這麼大?原因何在?”

  留學中經歷的這種反差直接影響了易綱,他之後從事經濟政策和貨幣制度的研究也與之密不可分。易綱認為,作為剛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之所以學習工作都特別努力,是因為他們看到了苦難,清楚地看到了中國的問題。

  求學時易綱的讀書選擇並不多,在金融博物館書院的讀書會上,易綱説,“我也是非常幸運的,我讀的書都是經典。”相較而言,現在年輕人面前的選擇多了許多,不僅有傳統圖書,還有電子圖書。“但是現在很多書的品質大不如前,可以説有很多是‘垃圾’,”易綱説,“現在年輕人既面臨豐富的選擇,同時也面臨著困惑,這個困惑是他不知道該讀哪本,不知道怎麼篩選。”

  對易綱來説,除了留學的影響,對他成長影響很大的還有一本書,法國學者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易綱認為這本書引起他的反思,“實際上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以及對産生這種暴力、血腥運動土壤分析的反思。”

  “血腥和暴力的事情能不能讓社會進步,要進行反思,”易剛説,改革開放和漸進的進步,才是成本最小的社會發展方式。

  易綱在美國讀書時便試圖解釋馬克思主義在西方誕生的原因,他認為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給了馬克思批判的對象,進而從中汲取出理論。他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不斷改進的,而在發展中付出成本最大的,是曾經實施過計劃經濟的國家。

  “蘇聯和中國,以及東歐一些實行了計劃經濟國家的人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可以説血和生命的代價,”易綱説,“現在新生代的年輕人,對這一點認識還不夠深刻。我們只有認識到這些,才能更加激勵我們對改革開放的認同,堅定改革開放的方向。”

  易綱的另一個角色是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他1986年博士畢業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約為3.27,25年後的今天,這個數字約是6.29。當時美國的助理教授的年薪是五萬四千美元,現在助理教授年薪漲到六萬三千美元,而美元所能兌換到的人民幣也比當時更多。

  政府對人民幣匯率是否干預過多,已經被熱議了多年。易綱最近觀察到,人民幣匯率的雙向預期基本能與市場的供需相平衡,“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我覺得就又可以減少干預,讓市場儘量發揮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讓市場決定匯率。”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