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年輕人也買不起房子 房價飆漲但資訊透明

2013-03-11 14:33     來源:東南網     編輯:范樂

  圖為臺北“信義之星”與101大樓。圖自《旺報》

  今年兩會期間,房價問題無疑是最大的熱點話題之一。房價飆漲、國家調控,圍繞著房子,展開一輪又一輪的博弈……不知在海峽對岸的臺灣地區,他們的樓市情況如何?對於抑制房價,他們有哪些好做法?對於控制房價,相關專家有何好建議?

  與此同時,大陸樓市調控的重量級新政“國五條”細則1日出臺,其中頗具力度的徵稅、增供給、強制限購限貸等內容,引起社會極大關注。

  針對住房保障問題,導報記者連線臺灣地區的市民、專家進行了採訪。

  現狀

  臺灣房價也很貴,年輕人買不起

  “臺灣的樓市現狀並不好,房價很高,不少炒房客炒過頭,年輕人根本買不起房子。”説起臺灣房價,電話那頭,臺灣房地産方面的權威張金鶚教授言語中透露著幾絲不滿和擔心。

  張金鶚説,現在在臺灣,臺北、新北市房價很高,桃園一帶的房價最近也漲起來了。在他看來,這麼高的房價,不僅只是泡沫,還會引發不安、焦慮,甚至引發風暴。“對此,我有很大的擔心。”他如是説。

  張金鶚給導報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年輕人一個月工資平均22000元新台幣(1元人民幣=4.7718元新台幣),但房價動不動一坪(3.305785平方米)上百萬,年輕人想買房,需不吃不喝十幾年才買得起。可是,年輕人結婚要買房呀,大家又都不喜歡租房,所以最後都被逼著去買房。

  家住臺灣新北市的林先生告訴導報記者,在臺北市,房價很高,便宜的也要七八十萬元新台幣每坪起。在他所在的新北市,房價因地段而異,均價大概每坪40萬元新台幣,貴的要每坪五六十萬元新台幣,便宜的大概要每坪20萬元新台幣。

  “房價貴,物價高,年輕人薪水又都不高,買房壓力太大了。”林先生説,他小孩大學一畢業就去了澳洲,“孩子跟我説,他對臺灣挺失望的”。

  借鑒

  在臺灣買房,資訊很透明

  雖然抱怨房價高,但林先生對臺灣當局採取的一些抑制房價措施還是滿意的。其中,最讓林先生稱道的是,如今在臺灣買房,資訊很透明。

  林先生説,就在去年,臺灣推出了“不動産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在網路上,房價是透明的,民眾只要登錄這一服務網,就可以查到房屋買賣的交易標的、標的資訊和價格。例如在交易價格欄中可以查詢到每坪成交價、總價、車位總價、交易年月等資訊。

  林先生説,在臺灣,之前有一句玩笑話,即“報價嚇死人,成交笑死人”,説的就是仲介亂開價。而房價通過網路公開後,這一區房價的真實價位就顯露出來。而交易資訊透明後,消費者可以對照查詢,不再像以前那樣盲人摸象;而投資客炒房的空間就變小了。

  而在樓市調控上,臺灣當局祭出的另一大招數就是對房産投機者徵收“奢侈稅”。2011年6月,臺灣當局開始執行奢侈稅。該稅收對於購買房産1年以內出售的業主徵收全額房價15%的奢侈稅,對新購房産2年內出售的業主徵收10%的奢侈稅。

  徵收奢侈稅好比大陸的限購令,調控的是需求。“徵收奢侈稅對普通老百姓影響不大,對炒房現象可起到一定的抑製作用。”林先生説,在臺灣,還有“豪宅稅”(針對高級住宅加價徵收房屋稅)。比如説,買中心地段的房子、所買房屋超過多少面積、房價超過多少價位,符合這些要求的,就會徵收“豪宅稅”,但“豪宅稅”對普通老百姓基本沒影響。

  建議

  資訊透明、金融政策、稅制改革三管齊下

  對於抑制房價,張金鶚認為,最關鍵的還是要靠健全的制度,讓那些想通過買房賺錢的人都繳稅。

  首先,要資訊透明。他認為,長期以來房地産資訊不透明、不對稱,形成購屋者輸家、業者贏家,非常不公平。資訊透明後,炒房的空間就變小了。

  其次,金融政策。對投資客採取金融緊縮政策,對他們不放貸或是提高利率,讓他們的買房成本提高。

  再次是稅制改革。張金鶚認為,稅制改革很有必要,要讓自用成本與非自用成本的差距顯現出來,提高非自用成本,沒有使用的房子要增加稅負。

  張金鶚説,臺灣目前有很多投機客,就是他買房子,他不住的,他只是買了放在那裏,過半年再賣出。晚上去看臺北市很多豪宅,甚至一般郊區的新房都不點燈的,都成空屋。房價高,空屋很多,資源浪費,這是很不被接受的。因此應加大稅制改革,考慮如何讓持有成本能夠增加,讓沒有使用的房子增加稅負,讓民眾不會去炒房子、去“賭”房子。

  導報記者了解到,為了讓普通民眾買得起房子,臺灣當局還推出“合宜住宅”項目。該項目好比大陸正在進行的保障性住宅開發。“合宜住宅”以出售為主,低於市場價格出售給一定收入以下的無自有住宅家庭。

  臺灣當局是否會大力推行 “合宜住宅”項目呢?在張金鶚看來,臺灣的“合宜住宅”項目與大陸的保障房項目不太一樣。大陸的土地是公有制,但臺灣地區的土地少,“合宜住宅”項目很難大力推行。“能蓋房子是好事,但房子的使用效率更重要。”張金鶚認為,目前臺灣空房這麼多,首要的還是健全出租市場。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