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報告顯示,隨著主權債和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國家經濟基本面持續惡化,美元、歐元和日元等傳統儲備貨幣魅力驟降,歐元等儲備貨幣甚至遭到發展中國家央行大舉拋售。硬幣的另一面,隨著外匯儲備多元化進程提速,商品貨幣和新興市場貨幣逐漸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舞臺上日益活躍的“新人”
在西方金融危機和央行持續量化寬鬆的大背景下,各國央行持有美元、日元、歐元等傳統儲備貨幣的熱情都有所下降。
美歐日貨幣遭冷遇
根據IMF最新發佈的《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去年第四季度,各國已分配外匯儲備中,美元的比重從前一季度的62.1%降至61.9%,日元佔比從4.1%降至3.9%,歐元比重勉強持平于23.9%。
儘管總體上佔各國儲備的比重仍持平,但具體來看,歐元還是遭到了很多國家的減持,特別是新興經濟體。
《金融時報》引述IMF的數據稱,發展中國家的央行去年累計拋售了450億歐元的歐元儲備資産,佔其持有的歐元資産的8%,凸顯了歐債危機對歐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所造成的衝擊。
據統計,歐元現在僅佔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的24%,為2002年以來最低水準,低於2009年創下的41%的峰值。
在近期塞普勒斯存款稅風波發生後,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就稱,考慮到歐元區現狀,該國可能考慮是否要降低該國央行儲備中歐元的比重。
俄外儲排名全球第四,其中歐元佔42%左右。
非傳統儲備貨幣走俏
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生變、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歐元、美元等傳統儲備貨幣的吸引力正日益讓位於新興市場貨幣。
IMF報告顯示,在減持美元、歐元的同時,全球主要央行上季度增加了一些“非傳統貨幣”的比重,後者是除了美元、歐元、英鎊、瑞郎和日元等五種最常見儲備貨幣之外的品種。
去年第四季度,各央行已分配外匯儲備中的非傳統貨幣佔比升至6.1%,創歷史新高。
IMF也注意到了全球對於儲備多元化的需求。本月初,IMF發言人透露,該組織將正式把澳元、加元列入跟蹤儲備貨幣名單,並最快可能在3個月內納入IMF的儲備貨幣名單。
這標誌著自1999年歐元誕生以來、IMF將首次納入新的儲備貨幣。
“全球央行對澳元、加元以及新興市場貨幣等非傳統儲備貨幣的需求明顯上升。”
華盛頓彼得森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杜魯門説,歐元區危機的影響還會持續,利率將保持低位,而歐元資産整體的吸引力將下降。
同時,“美元還保持著頭號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但全球正日益向多幣種的儲備體系轉變。”杜魯門説。
人民幣角色受期待
金融危機和歐元區主權債問題的爆發,集中暴露了現有的以美元、歐元等為主要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而對這種已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舊體系進行改革的呼聲和需要,也日益強烈。
在上周舉行的金磚國家第五屆峰會上,幾大新興經濟體國家就將建立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庫和金磚開發銀行列為主要議題。金磚國家領導人會後一致決定,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並籌備建立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庫。
分析人士稱,若建立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庫,可減輕美歐日等儲備貨幣國家的量化寬鬆政策對五國的外部溢出效應,同時還能對美元波動、大宗商品定價産生影響,促使五國貨幣的外匯和衍生品市場快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金磚峰會期間,中國還同巴西簽署了中巴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1900億元人民幣。這也是中國央行與金磚國家間簽署的首個貨幣互換協議,類似舉措將有助於新興經濟體規避美元波動風險,並推動人民幣等新興貨幣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