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銀行業遭遇整體風險

2012-12-17 09:34     來源:人民網     編輯:范樂

  歐盟的未來需要健康的銀行業,債務危機恰恰給了斷腕自凈的契機。其時,陷入深度危機的歐洲乃至世界,又在醞釀新一波寬鬆浪潮,切莫讓可能的流動性寬鬆亂了銀行業方寸。

  歐元區銀行業統一監管又如期向前邁了一步:在歐盟峰會召開前的12月13日淩晨,歐盟財長們經過近14個小時討論,終於就2014年3月1日之前建成歐洲銀行業單一監管機制(SSM)達成一致。根據協議,歐洲央行(ECB)將對資産超過300億歐元或資産佔到所屬國GDP 20%以上、或者至少在兩個國家運營的大型銀行實施直接監管。其他歐元區小型銀行將繼續由所屬國的監管部門負責,但也要接受歐洲央行監督。

  這已是一個折中方案。根據法國莫斯可維西之前的建議,歐央行應該對轄區內的6000家銀行進行監管,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既不願意過於讓渡銀行業主權,又擔心這一方案最終將使德國成為提款機,故傾向於只監管那些系統重要性銀行,並期望保留德國對社區儲蓄銀行的主要監管權。最後達成的,則是歐盟輪值主席國塞普勒斯12月10日提出的折中方案。

  協議的最終達成,最大的意義是告知世人,歐盟雄心勃勃的銀行業聯盟計劃,正按照擬定的時間表推進,儘管這還只是走了形式上的一步(另兩個有待推進的是清算機制和擔保機制)。從5月23日巴羅佐首次提出“歐洲銀行聯盟”概念以來,銀行業治理因其對歐洲經濟的重要性始終是架構後危機時代的焦點議題,各國儘管不乏爭吵,卻也不忘了修正立場趨同共識。

  儘管各方意見各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歷史上統一監管歐洲銀行業的最好時機,也是建立歐洲銀行業統一規範標準的最好時機。從稍長點的時間跨度看,歐債危機凸顯了銀行業的問題,銀行業自身的危機又加大了歐債危機的解決難度。歐洲銀行業既受害於債務國,又把這種危機傳導給整個歐元區,這正是加強統一監管的邏輯基礎。同時,歐債危機的加劇客觀上又降低了歐盟統一財政的博弈成本,也為統一的銀行業監管提供了的可能。

  以上是統一監管的可能性分析,而現實中的歐央行,仍需要解決以下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一就是歐洲銀行業遭遇的整體性信任危機。由於主權債務拖累,歐洲銀行業遭遇整體風險。據有關人士依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測算,歐洲銀行業持有歐豬五國約3400億歐元主權債務,約佔其公共債務總額的12%,歐洲銀行業對歐豬五國總計風險敞口約4000億歐元。這導致的直接後果是,歐洲銀行業的債務品質下降,融資成本上升,同業拆借成本也隨之上升,社會資本逐漸流出,進而影響到歐洲經濟的復蘇。

  同時,由於流動性吃緊,再加上《巴塞爾協議III》(Basel III)的新要求,歐洲銀行業普遍存在補充資本金的需求(根據Basel III,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業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限將從現行的4%上調至6%,由普通股構成的“核心”一級資本佔銀行風險資産的下限將從現行的2%提高至4.5%),又為銀行業信用的恢復設置了障礙。

  其二,歐央行要防範主要銀行在去杠桿化過程中對經濟穩定可能帶來的風險。高杠桿化,是這波由美國肇始的金融危機的典型特徵,金融衍生品是風暴的中心。近段時間成為媒體焦點的德意志銀行,被檢舉的正是一款名為“杠桿超高級交易”的結構性衍生産品,檢舉者稱該産品導致的高達120億美元的虧損沒有入賬,從而讓德銀陷入窘境。

  德銀的這樁被揭發出的舊事如何演繹尚不清晰,清晰的是歐洲銀行業正在主動或被動地做的是:去杠桿化。據IMF年4月份發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模擬,到2013年底,大型歐盟銀行的合併資産負債表的縮減規模可能將高達 2.6 萬億美元,接近總資産的7%。其中約1/4的去杠桿化將通過減少貸款實現,其餘則主要靠出售證券和非核心資産實現。去杠桿化的一個顯著影響是,歐洲乃至世界主要經濟體受到衝擊,要減少這一衝擊,來自外部的注資則必不可少。

  而在面對這些風險的同時,旨在統一監管的銀行業聯盟計劃,仍在緩慢推進著。歐盟的未來需要健康的銀行業,債務危機恰恰給了斷腕自凈的契機。其時,陷入深度危機的歐洲乃至世界,又在醞釀新一波寬鬆浪潮,切莫讓可能的流動性寬鬆亂了銀行業方寸。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