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金融監管改革進入“白熱化”

2010-04-20 09:31     來源:新華網     編輯:張蕾

  新華網華盛頓4月18日電(記者劉麗娜 劉洪)隨著截止期臨近,美國金融監管立法改革進入“白熱化”階段,各方矛盾集中體現。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起訴高盛集團欺詐一案,更使本已成為輿論焦點的金融改革熱度進一步升高。

  動作頻頻

  按照美國立法程式,參眾兩院一般先就相同內容通過各自議案,然後兩院代表進行商討,彌合分歧,以達成統一“版本”。“統一”版本需要再次獲得兩院通過,最後交由總統奧巴馬簽署成為法律。

  去年12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全面改革金融體系的議案。目前,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多德提出的提案正在作最後修改,參議院全院辯論即將開始。奧巴馬總統近日再次敦促立法者:金融監管改革應在數周內完成。

  奧巴馬17日在其每週廣播講話中説,正在國會推進的金融監管改革計劃將終結對金融機構的救助,轉而向華爾街問責,以保護消費者和納稅人的利益,避免各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再次引發危機、危害經濟。奧巴馬説:“現在到了對華爾街實施真正改革的時候了。”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也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題為《強有力的金融改革》的文章説,危機反映出的是長期的政策缺失、偏差和失誤,美國的金融改革勢在必行。

  伯南剋日前陳述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近期在加強監管方面所採取的舉措,包括要求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和保有足夠的流動資産等。此外,美聯儲還在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貸款、學生貸款、消費者保護等方面採取了嚴格措施。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主席貝爾説,該機構70餘年的行業經驗表明,應通過儲蓄保險解決大型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問題。

  美國證交會日前也提出了更嚴格的資産支援證券監管規則和針對對衝基金的限制性舉措。該機構主席夏皮羅説,新規則吸取了金融危機的教訓,目的在於更好地保護證券化市場中的投資者。近期,美國證交會又對高盛集團提出起訴。

  美國國會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最近還連續三天舉行聽證會,質詢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前財政部長魯賓、花旗銀行前首席執行官普林斯等金融監管者和從業者,有望于近期完成關於金融危機原因的調查報告。

  三大特點

  金融改革看上去複雜艱深,但概括起來目標只有一個:防範未來危機重演。從最近圍繞金融監管改革的各方較量來看,改革呈現出三個特點。

  第一,不再救助金融機構成為共識。這也是為了解決危機後備受抨擊的“大而不可倒”的問題。民主黨和共和黨都認為,金融法案應當確保美國納稅人再也不必為倒閉的金融機構“埋單”。金融監管者紛紛表示,金融危機的教訓是再也不能用納稅人的錢救助華爾街。奧巴馬説,美國無力再救助一個美國國際集團。

  第二,把華爾街作為改革突破口。奧巴馬17日説,過去兩年的經濟動蕩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但首要原因是華爾街“失靈”。如果華爾街更負責、金融交易更透明、消費者和股東能獲得更多資訊、當局做出更合理決策,這場危機是可以避免的。有調查顯示,金融行業目前在選民中口碑最差。

  第三,立法爭執焦點從消費者金融保護署該不該設立和如何設立,轉向是否以及如何對金融衍生品進行監管。高盛案正與金融衍生品相關。今年1月,白宮經濟復蘇顧問委員會主席、美聯儲前主席沃爾克提出金融監管提案,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控制銀行規模,限制大銀行自營交易等。而自營交易中有大量衍生品交易。奧巴馬已經對外宣稱,如果國會將要通過的金融監管改革法案不包含對金融衍生品監管的內容,他將行使否決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