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內外兼修” 國際金融地位更上層樓

2012-07-02 09: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王君飛

  中新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港“內外兼修” 國際金融地位更上層樓

  中新社記者 魏晞

  香港回歸15週年大慶將至。15年裏,香港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與內地經濟互補、互利、融合、共贏,“內外兼修”令國際金融地位更上層樓,書寫了新的財富故事。

  15年前的7月1日,當國人欣喜于香港這個亞洲繁華大都市和國際金融中心,在分離一個半世紀後重回懷抱時,一些擔憂也正悄然滋長。

  人們擔心,香港作為地區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會被弱化;引以為豪的經濟自由度和金融開放度,會有所倒退;人民幣和港幣,是否真的能在一個國家內實現共處共榮;香港“小政府、大市場”理念,在內地是否得到共識?

  時間回答了疑問。

  15年來,香港安然度過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面對如今的歐債危機也步履從容、應對有度,與內地經濟融合、互利,在全球市場動蕩下顯示出抵禦危及衝擊的強韌耐力;

  15年來,香港與中國內地經濟的緊密互動,CEPA的簽署成為促進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催化劑,香港仍然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金融及商業中心之一;

  15年來,香港連續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簡單稅制、法制精神、高效政府、自由經濟,繼續為世界資本市場所稱道;

  15年來,香港上市的機構、公司的融資總額令全球側目,最近三年更連續超越紐約和倫敦兩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中的地位不斷鞏固。

  有港人由衷感嘆:從1982年的中英談判,到1997年回歸,再到今日的回歸15週年,香港人走過了截然不同的兩個15年。

  無疑,香港最近的一輪經濟發力,正是“國際化”與“內地化”共同施力、融合互動的最佳結果。特別是《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2004年簽署後的8年間,香港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為5%,是同期其他發達經濟體平均值的近兩倍。

  6月28日,中央最新的六大方面惠港措施正式“落地”,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再度向前推進。其中,金融領域頗具力度的多項措施再次成為亮點,香港作為與內地經濟休憩相關的國際港,發展路徑更為清晰。

  分析人士指出,最新金融領域的惠港措施,對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定位更加具體,無疑將加快香港作為亞洲地區最重要國際金融中心的步伐。這也再次證言,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角色不但難以被替代,更被賦予新的含義。(完)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