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好民營銀行的“鯰魚效應”

2013-08-06 08:38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林天泉

  發展民營銀行,不僅能促進銀行業競爭,還能倒逼大型銀行提高經營效率、改善服務品質,解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供需矛盾,最終形成多層次、高效率、充分競爭的金融體系

  國務院辦公廳7月初發佈的《關於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中國銀監會日前召開的上半年工作會就落實《指導意見》進一步表態,“試辦自擔風險的民營金融機構”。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經濟結構調整,需要涌現出更多的民營銀行。”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表示,我國的金融體系一直由國有資本主導,這種格局造成了銀行業高盈利但低效率、對實體經濟服務不足等弊端。

  董文標説,鼓勵發展民營銀行,不僅能促進形成銀行業的競爭格局,打破國有資本的金融業壟斷現狀,還能倒逼大型銀行提高經營效率、改善服務品質,最終形成多層次、高效率、充分競爭的金融體系,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動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表示,隨著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渠道不斷拓寬,一些民間資本活躍的地區將陸續出現民營銀行,但在民營銀行正式開閘之前,相關地域應抓緊籌建本地區的民營銀行工作,妥善制訂好民營銀行的籌建方案。

  “金融服務不足是制約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要解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供需矛盾,發展更多民營銀行是可行的渠道之一。”包商銀行董事長李鎮西説,目前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渠道主要有擔保公司、小貸公司、村鎮銀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地方性商業銀行、融資租賃公司等,還應當進一步拓寬。

  “民營資本進入創辦商業銀行,不能僅憑熱情,一定要謹慎行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吳曉求表示,民營資本與其抱著追求高利潤目的設立民營銀行,不如在二級市場上購買上市銀行的股票,進而成為該行的股東。“中國的銀行體系結構不合理,導致小微企業難以獲得信貸支援,需要大量為小微企業服務的社區銀行。”吳曉求説。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有投資興趣的企業家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董文標説,現在銀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加上利率市場化改革快速推進,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難以為繼,如果一家新設的銀行沒有專業化、高素質的經營管理團隊,沒有獨特的商業模式,就難以發展壯大。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