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同業業務亂象亟須整治

2013-07-16 13:51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林天泉

  一直流動性充裕充足的銀行業,瞬間發生了一場流動性緊缺,被媒體稱作“錢荒”。在余波尚未完全消退之時,從監管層到社會各界都開始反思造成本次風波的深層次原因。

  從深層次上追溯,禍首是我國資金價格即利率尚未市場化的原因。

  面對社會融資大幅增加,銀行貸款佔社會總量的比重下降到50%以下,而其他社會融資比重直線上升到50%以上,銀行等體系內金融機構的市場份額正在急劇萎縮。怎麼辦?商業銀行開始謀變、開始“創新”。各類理財産品應運而生。其實就是變相繞過利率管制提高資金價格吸收資金而已。

  理財産品吸收來的資金成本如此之高,必須以更高的價格運用出去才能賺錢。不但現行貸款利率不能滿足要求,而且,以貸款形式運用資金又受到貸款規模、資本金提取等指標限制。無奈就尋求到了逃避監管制約的影子銀行,比如,通過單一信託計劃以理財資金或自有資金買入信託受益權産品,計入到同業項目下(買入返售金融資産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産、應收賬款類投資下),從而實現間接為客戶融資、規避信貸規模資本金要求限制,又獲得高於銀行利率水準以上的收入。

  因此,在利率非市場化情況下,在社會融資市場快速發展情況下,逼迫商業銀行不得不尋求出路、進行“創新”。

  另一個原因就是監管滯後、監管反應遲鈍。銀監會發佈的“8號文”,對理財産品投資非標産品進行了量的限制,但是對同業資金投資非標産品則沒有類似的規定。銀行同業業務監管上的制度空白、行動遲緩、反應緩慢是造成這次“錢荒”風波的原因之一。

  目前,商業銀行在理財産品被嚴加“監管”後創新出的同業業務“花樣”帶來的風險顯而易見。首先,期限嚴重錯配,短拆資金長期運用,並且短拆同業資金動輒都是幾億甚至十幾億元的大額資金,一旦短期拆資金到期,長期運用資金又不能收回,而市場資金緊缺又拆不來新的資金,“拆東墻補西墻”難以實現,必將出現“錢荒”風波。同時,許多同業拆借都是脫離上海銀行間拆借市場,而由基層行拆出拆入的。這種亂拆借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就被列入“金融三亂”(亂拆借、亂設金融機構、亂吸收公眾存款)之中受到嚴厲打擊,不曾想到如今竟然死灰複燃。

  其次,更大風險在於同業資金和理財資金的運用風險上。目前,絕大部分商業銀行為了規避監管套利,把資金都用來購買信託受益權買入返售産品,而這類産品大多流向了受到信貸投向限制的房地産行業和地方融資平臺項目。這兩類項目之所以受到信貸投向限制,主要是因為其風險大。大量的同業資金和理財資金流入這類項目裏,其風險後患是巨大的。

  因此,中國銀監會一定要迅速對銀行同業業務亂象出重拳整頓。最為急迫的是先叫停銀行利用同業拆借資金和理財産品資金購買信託受益權買入返售産品;立即叫停商業銀行基層行亂拆借行為。 (□余豐慧)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