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建議調整存貸比監管方式

2012-12-27 09:47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范樂

  □本報記者 張朝暉

  實習記者 毛萬熙

  《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2年)》26日由中國銀行業協會和普華永道聯合發佈,多數銀行家認為,未來幾年是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最好時機,未來三年所在銀行收入和利潤增長率將低於20%,並建議調整存貸比指標考核方式。

  多數銀行家看淡盈利前景

  約七成銀行家認為,未來幾年是推進利率市場化最好的時機,預計未來三年所在銀行收入和利潤增長率將低於20%,而擴大生息資産規模是利潤增長的最大推動力。五成銀行家認為,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對銀行影響偏負面。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表示,不排除相關部門未來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措施進行調整的可能。

  半數以上銀行家預期其所在銀行未來三年不良貸款率將維持在1%以下,八成銀行家認為今年年末所在銀行資本充足率將超過10%。銀行家今年最為關注的風險是房地産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兩項業務,六成銀行家認為應收縮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規模。

  八成銀行家認為應穩妥推行資産證券化試點。七成銀行家最認可的是將住房抵押貸款作為資産,而法律法規不健全是現階段推進資産證券化和産品創新的主要約束。巴曙松對此表示,在資本金約束的推動下,資本金無非就是資本管理的分子和分母策略,在拓展新的資本創新工具的同時做分母策略,做證券化是必然趨勢,不能因為次貸危機出現問題而因噎廢食。

  在宏觀經濟方面,半數銀行家認為今年經濟增長速度在7.5%左右。七成銀行家認為“技術創新”是中國未來3至5年經濟增長的源泉,另有六成銀行家選擇“制度變革紅利”,認為當前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文化産業的支援力度。

  建議調整存貸比考核方式

  報告稱,《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出臺是今年最受銀行家關注的監管動態之一。在該辦法各個指標的評價中,存貸比指標整體評分最低。銀行家普遍認為,存貸比指標約束銀行業支援實體經濟的進展,導致許多非理性的市場行為。應適當調整存貸比指標的約束效力、指標值和測算方式。

  在今年銀行存款大量流失的情況下,銀行面臨巨大的考核壓力。因不願通過減少放貸滿足監管要求,許多銀行在月末時會以高息攬儲來應付存貸比考核,或者大量倒賬,導致銀行經營成本和違規成本增加。

  國際銀行業並無“存貸比”這一考核指標。現行全球銀行業監管的標桿《巴塞爾協議III》已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作出規定,要求各商業銀行必須上調資本金比率,加強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中國的銀行監管部門所設定的監管要求已經可以覆蓋“巴III”的要求,中國多數銀行都已滿足,可以考慮用“巴III”的規定逐漸代替存貸比的要求。

  對於存貸比的存廢問題,大多數銀行家表示存貸比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應在監管方式上進行更為靈活、更有彈性的掌握,給不同銀行設立不同管理目標,並調整改進指標的計算方法,如把銀行同業存款納入存貸比分母的計算範疇。

  此外,報告稱,近八成的受訪銀行家支援理財業務理性發展、擴大規模。四分之三的銀行家擔憂銀行理財産品的同質化與惡性競爭。對於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快速發展,過半數的銀行家認為競爭對手的增加可倒逼銀行加快理財産品創新的步伐,還將為銀行帶來託管、代銷等業務機會。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