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我們的財富表情:儲蓄雖沒賺到 至少沒虧

2012-12-27 09:47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范樂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産性收入。即將過去的2012年,宏觀經濟走勢畫出築底回升的曲線,CPI總體可控,股市探底後年尾飄紅,貴金屬行情幾經波動,銀行理財品種越來越多,信託産品門檻太高。辛辛苦苦賺進腰包的錢,如何能跑贏通脹,實現保值增值,是每個百姓關心的話題。歲末年初,讓我們重新回顧一年來的理財之路。展望未來,我們能做的可以更多、更好。

  儲蓄

  雖沒賺到 至少沒虧

  自稱懶人的小王家在江蘇一個地級市,工作幾年後手裏有了點小積蓄,全都在銀行存著。幾年來,小王眼看著家裏的親戚紛紛加入了理財大軍:基金市場好時,舅舅買了10多萬元的基金;房地産市場正火,小姨也攢了幾套房子,準備大賺一筆。小王心裏癢癢的,也想投資點什麼。朋友也勸他:“好不容易攢點錢,凈在那放著,利率趕不上CPI漲幅,全都貶值了。”朋友説自己在買紙白銀,操作簡單方便,低買高賣,毫不費力就能掙到一筆。

  小王有點心動,去銀行開戶,登陸以後一看,價格走勢忽高忽低,想趕到低點買進,還得花好多時間研究。幾乎沒有任何理財知識的小王覺得太費勁了,於是放棄了。

  沒過多長時間,舅舅的基金縮水好多,小姨的房子也因為房地産調控而無人問津。朋友的紙白銀則在驚心動魄的忽高忽低之後,虧了不少。

  看著身邊人的理財路,小王有點後怕。“看不懂國內的投資理財市場,而且我本來對這方面也沒什麼研究,還是別折騰了。雖然我沒賺到什麼,至少我也沒有虧。”

  2012年,在投資市場整體低迷的環境下,像小王一樣堅守銀行儲蓄的大有人在。央行發佈的第四季度儲戶調查報告顯示,19.4%的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33.5%傾向於“更多投資”,而47.1%則傾向於“更多儲蓄”,與第一季度的調查報告中46.9%偏好“儲蓄存款”、35.6%偏好投資相比,儲蓄意願上升,投資意願明顯下降。

  銀行理財

  頗受青睞 也有風險

  “我愛人老數落我,嫌我絕大部分的存款都買了銀行理財産品。”在北京某媒體工作的鄭先生説,“這個月25日有一筆5萬元的理財到期,當初買時説明書上説預期年化收益率是4.1%,實現了。”

  一般情況下,銀行理財産品的年化收益率比存款定期利率高一個百分點左右。鄭先生第一次買理財産品是3年前,雖然是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産品,結果到期後收益真如當初所説。這一來,鄭先生嘗到了甜頭。他也明白,家庭投資應該分散風險,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要通過配置各種不同層次的投資標的實現資金總體上的安全可控。但事實上,只要存夠了買理財的門檻資金,他就馬上買進。

  如今,隨著電子銀行的推行,買理財變得很方便。“滑鼠一點,買下,到期資金自動進入我的賬戶,手機上還能收到短信提醒。看中哪款理財産品,得趕緊買,只要晚一天,高收益的肯定全賣光了。”鄭先生説。

  3年下來,鄭先生大概買了七八次理財産品,只有一次沒有達到預期收益,10萬元本金半年下來只拿到幾十元收益,但沒有虧本。

  近些年,理財産品風頭漸勁,日趨成為儲蓄的替代品。根據央行發佈的第四季度儲戶調查報告,居民偏愛的投資方式中,“基金、理財産品”佔比22.9%,排名第一位。

  專家提醒,銀行理財並非“穩賺不賠”。據銀率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銀行共發行理財産品24986款,其中有152款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