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暴露增多 銀行如何確保資産品質

2012-12-17 10:03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范樂

  三季度的經濟數據發佈之後,多少讓人松了一口氣。經濟基本觸底反彈已是各界共識,這意味著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壓力不大。但是由於銀行資産品質對經濟狀況的反映有一定的滯後效應,業界對銀行不良資産反彈乃至資産惡化似乎又産生了一絲擔憂。

  受經濟增速回落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産佔比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便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各大銀行今年三季度的數據也直接印證了此前市場對銀行業資産品質下滑的擔憂。銀監會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9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連續四個季度反彈。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持續上升,顯示銀行業面臨的資産品質壓力未減。

  多點疊加 資産品質下滑壓力顯現

  今年以來,銀行業信用風險呈逐步上升的態勢。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二季度末的0.9%上升至0.97%;不良餘額4788億元,較年初增加630億元,同比增長16.4%,銀行資産品質壓力已經開始顯現。

  4788億元的不良貸款餘額,或許僅是中國銀行業資産品質隱憂的冰山一角。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銀行業關注類貸款的向下遷移率達到3.75%,同比大幅提升了65%。與往年相比,2012年銀行業面臨的風險正呈現出新的情況,即除了一直備受關注的房地産貸款、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外,一些地區和行業出現了新的風險點。

  今年以來,出口企業較為集中的地區受宏觀環境影響較大,信貸資産品質下滑明顯,企業擔保圈風險暴露增多,部分民間融資風險向銀行業傳導。

  從地區的角度看,民間借貸較為活躍的東部沿海地區信用風險仍在顯現,並有向其他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擴散的苗頭。其中,以溫州的銀行業資産品質惡化最為典型。截至7月末,溫州金融機構貸款不良率平均為2.85%。至此,根據溫州金融監管機構此前公開的數據統計,其不良率已經持續第11個月上升。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近來一些銀行逾期貸款增加較快,不良貸款反彈壓力不斷加大,部分行業和領域的信用風險開始呈加速擴散的勢頭,從船舶、光伏、鋼貿等困難行業向製造業、建築業、批發零售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等多個行業擴散。其中,部分地區鋼鐵貿易行業不良和關注類貸款的比重已超過10%,按銀行業內的説法,鋼鐵貿易行業的不良餘額達到2300億元。

  此外,三季度末,小微企業貸款和貿易融資等與實體經濟關係密切的領域也出現惡化的跡象。

  經濟放緩 外部風險向銀行蔓延

  有學者指出,這些風險的一個來源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長期以來,中國實施的都是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增大,這一發展戰略的空間也越來越小。尤其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作為中國主要貿易夥伴的發達國家被迫調整其借貸消費的經濟模式,進口需求大大下降,中國也面臨著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但是經濟轉型絕非一日之功。轉型期內,經濟增長的速度會有所下降,而原有生産要素的供需與價格關係也會發生變化,如果銀行體系不能及時適應這一調整,就很可能導致市場的劇烈震蕩。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去年以來,由於國內外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宏觀經濟下行趨勢明顯,與其相關性較強的行業如製造業等面臨很大壓力,許多企業經營困難,資金鏈斷裂,償債能力下降。而銀行的資産品質又與企業經營狀況密切相關,企業壞賬率很容易就傳導到銀行層面。

  特別是在經歷了2008年的信貸過度擴張后,商業銀行受短期利益誘導未能及時止住信貸增長的步伐,在過去幾年出現大量非理性的盲目擴張,尤其是在江浙等經濟發達地區大力開設分支機構,簡化信貸流程,放寬信貸審核,從而導致了當前不良貸款的反彈。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實質性提速將給銀行業帶來一系列現實的風險和挑戰。銀行的客戶結構、資産結構、負債結構和業務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問題將更加突出,利差持續顯著收窄,銀行業盈利能力將受到影響。

  同時,在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銀行中間業務的持續增長也會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理財産品和財務顧問等業務收入的增長,會受到産品收益率下降和市場供求關係變化等因素影響而出現顯著放緩的趨勢;另一方面,雖然從長期看,加強收費監管有利於引導商業銀行規範經營、有序競爭,但短期內客觀上也會導致銀行中間業務發展速度有所放緩。

  多策並舉 加快轉型提升風控能力

  當前的經濟形勢對銀行的風險定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銀行必須改變過去依靠信貸規模增長的粗放經營模式,轉向走資本節約型路線,才能從根本上防範風險,改善資産品質。”中國社科院重點金融實驗室主任劉煜輝這樣認為。

  為此,劉煜輝認為,商業銀行應該充分認識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信貸資産品質的影響,合理定位信貸資産品質的管理目標,將盈利創造和風險控制有機結合;建立適應經濟週期變化的合理的資産組合。特別是要加強針對宏觀經濟週期變化的風險控制,完善貸後管理,建立逆週期的動態撥備制度,正確把握不良資産的處置時機,提高不良資産處置回報率。

  “當前對於銀行來説,在轉型的過程中要更加關注風險問題。”有業內人士表示,從長期看,應對經濟增速放緩以及企業不良貸款上升,還是要推進商業銀行轉型。而從短期看,各銀行已經採取多項措施,應對不良貸款的上升。為控制和化解不良貸款,制定各項信貸政策,調整信貸結構,對行業投向、區域投向、客戶及産品政策投向以及風險偏好提出組合管理要求;同時,運用客戶風險預警系統,嚴格貸後檢查制度,儘早識別、控制和化解風險;此外,全面開展風險排查,加大對潛在風險的排查監控力度;並繼續積極有效地通過多種途徑和措施處置不良資産。

  專家指出,商業銀行只有保持自身資産品質穩定,才能具備持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因此,商業銀行要準確把握宏觀調控政策的脈搏和銀行監管政策的變化,前瞻性地採取風險管控措施,有效防範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産品風險,把保持資産品質持續穩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