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一週談:銀行雇“打手”催債 客戶取錢尿急

2012-11-05 09: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范樂

  編者按:又值週末,數數您口袋裏的錢,這周是增值了,還是縮水了?作為與您的錢包最為息息相關的金融頻道,將通過《金融一週談》欄目,定期為您梳理一週金融業界要聞大事,探尋金融市場動向走勢,甄別秘訣,拿捏脈點。

  中新網11月3日電 (金融頻道 黃政平)銀行催收業務外包是業內“潛規則”,催款單強勢用語“已派人到此”、“後果自負”等令客戶不禁汗毛直豎。市民銀行大廳辦業務偶遇尿急卻沒有衛生間,笑稱“取個錢能被尿憋死”。

  11月2日 長沙晚報 銀行催款單現“已派人到此” 追債公司不擇手段

  多家銀行近日承認,確實與第三方“催收公司”有合作。銀行催收業務外包是業內“潛規則”,不料卻引發了公眾的“信任之問”。在我國,禁止註冊登記所謂的追債公司。早在1995年,有關部門曾聯合發文“叫停”以單位性質註冊追債公司,2000年多部門發文取締一切性質的追債公司。然而,現實中卻存在超越經驗範圍開展追債業務的“灰色公司”,游離于法律法規之外,引發矛盾糾紛甚至惡性案件,引起百姓強烈不滿。

  銀行催款單現“已派人到此”

  對於銀行找催債公司合作的問題,記者進行了業內多方了解和調查,得知有的追債公司最高可拿50%的提成,因此在如此高額的利潤驅使下,不少素質不高的催款公司工作人員會採取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手段進行催款,事實上,銀行催款單已現“已派人到此”、“後果自負”等字眼。

  廣州市民陳小姐最近在信箱裏收到了一封信,上面竟然寫著“已派人到此,請速還清XX銀行信用卡欠款,否則後果自負。”陳小姐告訴記者,她當時汗毛都豎起來了,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她租住房屋的房東王先生欠了該銀行5000多元的信用卡費用,信件是銀行的催款信。

  追債公司可能不擇手段

  承載著國家金融穩定使命的銀行,為什麼要冒險請這些可能會危害到客戶安全的追債公司辦事呢?從事信用卡催債業務工作多年的陳先生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原委。首先,經驗證明,銀行請追債公司進行武催,是性價比最高的手段。其次,如果客戶欠款金額達不到法院規定的起訴金額,銀行也無法通過直接有效的法律手段進行追債。

  據悉,有些在銀行已經被認定為“損失”級別的債款,如果追債公司能夠追回,甚至可以拿到追得款項50%的提成。有業內人士認為,催債公司為了經濟利益甚至可能出現暴力催債的情形。但據陳先生介紹,銀行一般會要求追債公司在使用過激方式追債時,不得留下可能損毀銀行聲譽的證據。

  許多人認為,這種行為不負責任,辜負甚至踐踏了客戶對銀行的信任。銀行把客戶資訊提供給第三方機構極易引發法律糾紛,而一些追債公司,往往或多或少地“白道黑道都玩”,追討手段五花八門,極易“擦槍走火”,甚至逼出人命。

  涉嫌洩露公民個人資訊

  然而,我國銀行業催收業務外包現象長期存在。2009年,銀監會印發的《關於進一步規範信用卡業務的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建立針對催收外包機構的業務管理制度和選用標準,並進行持續的監督管理;選用催收外包機構須經境內總部高級管理層批准。2010年,有關部門出臺了《中國銀行業協會委外催收機構管理辦法》,2011年又出臺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外包風險管理指引》。

  堂堂銀行,如何與非法的追債公司合作、進行催收業務外包?據稱,當前銀行出於對追債公司實施不法催收行為可能引發聲譽影響的顧忌,一般都不對追債公司進行書面授權,而是先將不良貸款“打包”給律師事務所等第三方機構,再由第三方機構與追債公司合作。這就造成銀行無法直接監管追債公司,對其約束力明顯不足,只要不引發投訴,銀行便對追債公司的不法催收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令人擔憂的是,銀行在將催收業務外包時,也將客戶姓名、身份證號碼、地址、電話等個人資訊洩露了。依據我國法律規定,將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資訊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銀行催收業務外包時洩露公民個人資訊顯然屬於違法行為。

  銀行催收業務外包,決不能打“擦邊球”。如何形成一套催收業務外包管理模式,還需要探索。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