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創業板成立滿三年

2012-10-01 11:09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李丹

  吳名遂 繪

  再過1個月,也就是今年10月30日,創業板成立滿三週年。

  這是個特殊的日子,不僅是周歲紀念,創業板還將開啟一個新的“全流通”時代。根據安排,10月30日至11月1日,隨著創業板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大股東關於上市之後36個月內不轉讓股份的承諾到期,35.46億股首發限售股將解禁流通。其中,10家創業板公司當天將實現全流通,另有15家公司流通股比例將佔到總股本的90%以上。

  “全流通”時代,會給創業板帶來什麼,機會還是挑戰?從短期來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一場嚴峻的考驗就在眼前。

  解禁洪峰來襲

  創業板首迎“全流通”,在10月30日至11月1日的短短幾天時間裏,限售股解禁規模驟升至520多億元。也因為此,10月份創業板解禁規模將環比增加15倍還要多。其中,樂普醫療、愛爾眼科、神州泰嶽、探路者、大禹節水等15家首批上市創業板公司大股東解禁量均在1億股以上。

  理論上講,解禁不等於減持和拋售。但此次創業板限售股的解禁,在業內人士看來,減持和拋售的壓力很大。

  一方面,宏觀經濟減速,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不足問題逐漸顯現,業績下滑,前景看“空”;另一方面,創業板“三高”發行,尤其在開板之初“三高”現象十分嚴重,股價大幅偏離價值,28家公司共發行6.12億股,募集資金154.78億元,其中超募資金高達77.89億元。三年來,儘管大多數創業板公司一直在“回歸價值”,股價持續下跌,但相對於“微不足道”入股成本,此次解禁的首發原始股股東仍然賺得盆滿缽滿。而在前景不樂觀的情況下,這些股東們為避免市值縮水,及時拋售兌現紙上財富的可能性很大。

  事實上,三年間,首批創業板公司已經出現了數次解禁。如特銳德在2010年2月1日、2010年11月1日和2012年6月25日出現了三次限售股解禁;神州泰嶽也分別在2010年2月1日和2010年11月1日出現了兩次限售股解禁。這些限售股解禁後,持股股東大多選擇了拋售。

  不僅如此,就在此次限售股大規模解禁之前,不少創業板公司的“小非”和持股高管們也聞風先動。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9月11日,創業板共發生887次減持,涉及公司共計129家,套現金額高達56.2億元。更有公司股東和高管選擇將持股全部清空。9月13日,樂普醫療就遭受第三大股東 BrookInvestment LTD的減持,減持數量達到150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 1.85%。在二季度,Brook Investment LTD已經累計減持2747.4萬股樂普醫療,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為3.38%。作為首批上市創業板公司,樂普醫療在10月30日當天將有3.93億股首發原始股份解禁流通。

  10月底,創業板解禁洪峰來襲,集中減持和拋售無疑會給相關公司股價帶來較大衝擊,提前行動,公司股東和高管們在最近兩個月頻繁減持,也就不難理解了。而自10月底首批創業板公司全流通開始,未來一年,還將有百餘家創業板公司逐步進入全流通,限售股解禁規模預計超過2000億元。

  陣痛不可避免

  減持拋售基於一個前提,那就是看空。三年來,創業板公司一直都處於被減持拋售的“陣痛”過程中,不少股民戲稱創業板為“套現板”。

  回顧三年前,首批創業板公司登臺,頭頂高科技、高成長“光環”,備受追捧,市場也給予了其高估值。然而,這些公司所謂高科技、高成長的故事,卻經不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在上市後不久,故事就沒有了下文,“光環”也就慢慢褪色。如今的創業板更像是第二個中小企業板,在企業規模上更小一些,而從成長性來講,創業板公司不僅不及中小企業板,時而還會被主機板公司拋在後面,高成長名不副實。

  從今年的中報數據來看,創業板可比業績的330多家公司中,140多家凈利潤同比下滑,其中,國聯水産、向日葵、高新興等多家上市公司更是出現虧損。如2010年上市的向日葵中報虧損高達1.682億元,成為今年上半年虧損額度最大的創業板公司。不僅如此,公司還預計下個報告期業績下滑趨勢並不能終結,今年全年可能為虧損。又如國聯水産,從今年一季度開始已是連續虧損。

  不只是業績下滑,業績“變臉者”頻現,也使得創業板公司飽受爭議。今年上半年才上市的68家創業板公司中,就有高達16家公司中報凈利潤同比出現下滑。如今年5月才掛牌的咖偉股份,招股説明書顯示公司2009年至2011年凈利潤都保持增長態勢,就在其新股成功發行並即將掛牌前夕,公司公告“警示風險”: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27.97%。上市後不久,公司中報更是顯示,咖偉股份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降94.21%。

  如此創業板公司,絲毫未讓投資者看到其成長性,反而因為業績下滑甚至“變臉”,股價持續下跌,投資者虧損纍纍。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全流通在即的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雖然從目前股價來看,28家公司中不少公司股價相對發行價還有較大漲幅,但對於二級市場投資者而言,若是上市首日買入並持有至今,卻僅有6隻是正收益。較上市首日收盤價計算,28隻個股二級市場投資者累計虧損高達76億元。而以市值比較來看,上市首日28家公司總市值為1399億元,截至目前已縮水至1000億元左右,近400億元“蒸發”,平均每家公司市值縮水達13億元之多。

  業績不佳,股價下跌,前景看空。創業板限售股的解禁,就等同於減持拋售。而持續地被減持拋售,相關公司股價也就進一步下跌和被看空。

  股民如何應對

  創業板公司即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解禁洪峰,大規模減持拋售不可避免。

  中金公司近日發佈研報,提醒投資者關注首批創業板公司全流通對市場預期的潛在影響。中金認為,這28家公司整體質地屬於創業板較優良部分,但由於其目前靜態市盈率仍達到34倍,遠高於2012年一致預期的27倍,因此“減持行為難以避免”。事實上,從9月中旬以來,創業板指數已經開始一路下跌,提前對全流通利空作出反應,短短13個交易日累計跌幅超過7%。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場解禁潮對股民而言,未必全都是利空。至少當前的A股市場在經歷三年多熊市之後,個股股價早已逐步回歸價值,即便是創業板,其30多倍的市盈率水準,與當初50多倍相比,也已經理性了很多。如果解禁後的減持拋售是一種必然,那麼,在當前的股價低位賣出,對市場及中小投資者來説也不是一件壞事。雖然一時間會承受更大的股價下行壓力,但從長遠來看,二級市場投資者掌握的股東價值也會更高。

  不僅如此,創業板在經歷這一次解禁大潮的“沖刷”之後,也更能讓投資者看清其本質。其實,並非所有的限售股股東都對持股公司前景沒有信心。

  首批上市創業板公司之一的金亞科技率先發佈公告稱,公司9月17日收到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周旭輝的承諾函,承諾對其所持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股份追加鎖定一年。目前,周旭輝共持有金亞科技股份7199.28萬股,佔該公司總股本的27.21%。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周旭輝承諾延長限售股鎖定期至明年10月31日。就在市場憂心創業板解禁潮到來之際,金亞科技大股東作出了一個良好示範,對穩定市場具有積極效應。與之相對應的是,金亞科技中報顯示,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585萬元,同比增長19.25%。

  不止是金亞科技,在滬深股市近日持續下跌,滬綜指2000點一度失守,創業板指數也逼近年內最低點時,30多家創業板公司集體發佈公告承諾年內不減持,或是追加股份鎖定。此舉在市場人士看來,背後是管理層的維穩意圖。但不管怎樣,對投資者來説,都是一個好消息。

  業內人士認為,創業板此波解禁潮確實值得警惕,但對業績穩定增長的公司來説,後市也不會很糟糕。在此次解禁潮中,中小投資者也可更多留意這些創業板公司限售股股東的舉動,一旦發現其悄無聲息地不減持或是有所增持,那麼,投資者就應該更多關注相關個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從中報數據來看,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基金平均持股比例為14.5%,其中9家公司的基金持股比例超過20%,紅日藥業、探路者和華誼兄弟3家公司的基金持股比例更是超過40%。機構持股比例相對較高,對股價也會有一定的支撐。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