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産養殖保險破題關鍵:財政補貼、巨災救助

2012-09-07 09:38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范樂

  近年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頻繁遭遇颱風、赤潮等自然災害,漁業生産遭受重創。災後漁民僅依靠政府救助恢復生産十分困難。如何發揮保險互助的功能,依靠市場來促進漁業平穩發展備受關注。

  水産養殖保險可避免漁民“因災致窮”

  5月份以來,福建省沿海進入赤潮高發期,養殖鮑魚、牡蠣出現大量死亡。經初步統計,連江、平潭、福清、莆田等地受災漁民達上萬戶。

  記者在平潭、連江等重災區採訪災後恢復生産情況了解到,由於受災損失慘重,不少漁民血本無歸,無力恢復生産。平潭縣蘇澳鎮漁民卓榮蘭説,她家借了高利貸養鮑魚,一共養了50筐、2000多籠,投入200多萬元,幾乎都死光了,一分錢都收不回來,連再買苗的錢都沒有。

  據福建省漁業互保協會介紹,目前全國水産養殖保險基本空白,漁民受災只能尋求政府災害救助,無法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

  福建是自然災害高發地區。每年都有六、七個颱風,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赤潮也時有發生。不少受災漁民希望能夠出臺水産養殖保險,減輕受災損失。“我們漁民想交水産養殖保險。這樣受了災,還能有點補助。”平潭縣芬尾村漁民魏可興説。

  中國(福建)人民財産保險有限公司農業部總經理劉建雄説,水産養殖保險至少可以讓受災漁民有資金購買設備、種苗等,有能力恢復再生産,不讓他們“因災致窮”。但由於水産養殖對自然環境依賴性強、存在巨災風險等原因,造成國內水産養殖保險市場形成了保險機構不敢保,水産養殖戶承擔不起高額保費的局面。

  四大困境造成水産養殖保險“難産”

  據記者了解,當前推行水産養殖保險主要面臨四大困境。“水産養殖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存在巨災風險。”福建省漁業互保協會副秘書長張俊安説,“這幾年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像福鼎市的紫菜養殖,近4年就出了2次災害,而且都是巨災。”

  劉建雄説,漁民確實有開展水産養殖保險的需求,但保險公司一直不敢做,主要就是水産養殖風險太大,水産養殖是一個高投入、高回報、高風險的行業,比一般的農業風險高很多。

  水産養殖專業性強,養殖産品的存量確定和價值確定以及出險後的勘驗定損工作難度較大,也讓保險公司不敢輕易“試水”。“水産養殖在海裏,數量很難控制,不像水稻、能繁母豬等容易確定;出險後,損失大小的認定也很難。”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水産養殖專業副教授李建生説“造成損失的原因是自然災害,還是因為養殖密度過大、投喂不當等人為原因也很難説。”

  造成水産養殖保險難出臺還有一個原因是水産養殖業者保險意識不強,保費支付能力有限。“漁民的保險意識薄弱,有一種賭博心理,交了四、五年,沒出險,再要他們交,就比較困難。”福建省漁業互保協會承保部工作人員王建橋説,水産養殖保險風險大,保險費率也比較高。

  王建橋説,按照5%的費率算,就意味著20年出一次全險的話,所有的保費都要賠進去,還不包括工作經費。一般漁民養殖規模價值在二、三十萬元,按照5%計算,就要交納保費一兩萬元,他們也覺得太貴。

  財政補助或可為水産養殖保險“破題”

  記者採訪了解到,儘快出臺水産養殖保險已成各方共識。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認為,水産養殖保險要出臺並能持續的發展下去,需要一個合理的費率,但按照測算,漁民難以承受,必須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財政補貼才能良性發展“目前,水稻、能繁母豬等農業保險,各級政府扶持佔70%至80%,像水稻保險農民每畝每年只需交2.4元。”張俊安説,“如果政府在水産養殖保險上能補助50%至60%,漁民經濟負擔比較輕,就比較容易找到漁民、保險公司的平衡點。”

  福建省財政廳農業處處長林烽説,福建省是水産養殖大省,為保障漁民利益,出臺水産養殖保險很有必要,建議各級財政共同出資,給予保費補貼。

  據了解,韓國、日本等國家都有比較成熟的水産養殖保險。有關人士建議,我國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先做試點,由易到難,以點帶面,選擇風險比較好控制、養殖比較成熟、比較規範化、比較成片的地區開展。

  有關人士認為,政府除了給予保險補助外,還應建立巨災救助機制,設立“巨災風險準備金”。在發生小災時,可以完全由保險公司賠付,在發生巨災的時候,除了保險公司賠付,還需要政府救災。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