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投資登場開演“保增長”大戲

2012-05-24 09: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范樂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23日表示,在制定出臺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實施細則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在相關法規政策中做一般號召性表述,而要有針對性地提出破除各種隱性障礙的具體配套措施,明確民間資本進入的具體途徑和方式。

  由於扶持民間投資的“新36條”貫徹落實工作整體進展不夠理想,此前,國家發改委已要求各部門加快制訂扶持民間投資實施細則,作為保增長的重要措施。

  “玻璃門”“彈簧門”必須撞碎

  繼鐵道部、衛生部之後,有關部門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的細則將密集出臺。國家發改委負責的“在安排政府投資時對民間投資一視同仁”、“加強民間投資監測分析”、“鼓勵引導工程諮詢機構服務民間投資”等工作任務也即將公佈實施細則。

  另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等已起草完成實施細則初稿,並正在徵求有關部門意見。證監會、國資委的實施細則正在履行報批程式。電力、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實施細則制定工作也正在抓緊進行。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上半年只剩最後一個月,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國務院明確的工作任務和分工責任,抓緊制訂出臺有針對性、可操作的實施細則。”

  在此前召開的座談會上,國務院有關負責人指出,推進壟斷行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與此相適應,要促進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會事業等領域,這不僅能緩解經濟發展的困難,而且能夠推進整個事業的發展。“新36條”沒有落實,民間資本進入就遇到“玻璃門”、“彈簧門”。這位負責人強調,今年上半年一定要把實施細則制訂出來。

  “一箭多雕”的好法子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業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以前,人們主要對電力、銀行、通訊等壟斷行業收費高、服務差不滿,試圖引進民間投資來打破壟斷,提高水準。而今又産生了一個契機,近幾年,我國的經濟增速出現下滑,物價卻遭遇不斷上漲壓力。政府面臨既要防通脹,又要保增長的難題。而通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壟斷領域,政府可以在不採取擴張性政策的前提下,用微調的辦法來引進資金,盤活整個經濟,保持增長。”

  他説,引導民間資本健康投資,對效果不太理想的房地産調控也會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因為,房地産的巨大泡沫很大程度是民間資本沒有好出路造成的。所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壟斷領域是“一箭多雕”辦法。

  據國家發改委固定資産投資司司長王曉濤介紹,近年來,我國民間投資得到長足發展。民間投資增長速度快、佔比提高快。今年一季度,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8.9%,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61.9%,比去年同期提高4.6個百分點。但是民間投資仍然面臨不同的發展難題,對大型民營企業來講,在其一直期望進入的基礎性行業領域的佔比有待提高。對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講,由於融資渠道狹窄所帶來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一直在制約其發展。

  民企要主動提高“進門”能力

  “當經濟處於下行週期,如果政府能夠大力放寬民營企業進入金融、醫療、服務業的準入標準,能夠真實有效地為中小企業減稅,對中國經濟下階段發展將是一個極大利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説。

  應當説,目前,發展和壯大民間投資,使其成為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繁榮城鄉市場、增加財政收入、擴大社會就業、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王曉濤説,從法律法規角度來界定的話,“玻璃門”是指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對民間投資進入某些行業領域並無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但在實際上對民間投資準入存在無形限制並導致其難以進入的現象。究其原因,核心還是思想認識問題,主要表現在制定和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時,存在“重大輕小”、“重公輕私”傾向,對民間投資存在不解、疑慮甚至抵觸情緒。

  業內人士認為,“玻璃門”現象的存在,也有民營企業“進門”自身的問題。一些民營企業的頭腦中,必須是獨資或者是具有經營控制權才算是真正準入。而在一些重點行業領域,對資金、技術和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在客觀上存在非常高的要求,不少想進入的民營企業自身又存在著人才、技術短缺及經營管理不規範等問題。

  因此,解決“玻璃門”問題,對政府來講,就是要通過政策的放開和支援“開門”。真正能夠“進門”,最主要的還在民營企業自身要積極主動提高“進門”能力,為進入重點行業領域積累資本、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只有各方面一起努力,才能共同破除“玻璃門”。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