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正在顯效 物價拐還是不拐?

2011-08-11 09:35     來源:半月談     編輯:馬迪

  6.5%,CPI(居民消費價格水準)的增長曲線繼續“翹尾”,而各方預測的拐點顯然並未到來。37個月,三年多以來最高的物價負擔一點點地壓在中國人的肩上。事實上,今年以來調控物價的努力從未停息,然而轉型期中中國將會長期和高通脹壓力鬥爭的現實也真真切切地擺在我們面前。

  未來,又當如何?這一波物價上漲週期何時才會趨緩?人們在思考,人們在激辯……

  為何本輪物價上漲比以往更難治?

  6.4%,國家統計局7月9日發佈的6月份CPI同比漲幅不但一舉躍上6%的平臺,而且創下36個月以來的新高,然而7月經濟數據數據的出爐只是將CPI再加上了0.1%,在上漲週期上再加了一個月。是什麼,讓本輪調控如此艱難?

  本輪物價上漲呈現新特點,治理難度加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4.4%,影響CPI上漲約4.26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7.1%,影響CPI上漲約1.37個百分點。

  與以往多輪物價上漲一樣,食品價格充當了漲價的首要推手。然而,構成CPI的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同比都出現了上漲,以及CPI走高的同時經濟增速在回落,提醒我們這一輪物價上漲非同往常,背後有著錯綜複雜的因素。

  無論是洋奶粉漲價,還是計程車調價,都反映了一個現象:一輪全球性的通脹正在發生,來自內部的成本上漲以及外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正在傳導至居民消費的各個方面。

  “如果僅從CPI漲幅來説,4%、5%甚至6%,改革開放以來都出現過。之所以現在這麼高度重視,一個是通脹預期比較高,一個是物價走勢還有不確定因素。此外,還要警惕工資上漲與物價上漲的螺旋式攀升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説。

  流動性過剩推動形成的較強通脹預期,是這輪物價上漲的特殊背景。業界普遍認為,通脹預期往往具有“自我實現性”,一旦形成了強烈的通脹預期,政府需要花很多工夫和很長時間去改變這種預期。

  成本推動的價格上漲治理起來難度更大。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指出,國內通脹的動力機制發生了新變化,各方面因素經過長期發展和積累,逐漸傳遞到勞動力、土地等生産成本上來,而成本推動導致的物價上漲慣性更大,持續性更強,波及面更廣,治理起來就更複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房價雖然不直接計入CPI,但前幾年國內房價連續快速上漲,不但讓百姓感到票子“變毛”,而且住房負擔加重後大大削弱了百姓對一般商品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

  由此可見,國內外一系列複雜因素,以及豬肉等農産品價格的週期性、季節性波動,共同推動了此輪物價上漲,使得中國在經濟增速回落、糧食連年豐收的情況下,依然出現了物價漲幅持續攀高的少見局面,也大大增加了治理的難度。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