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報社評:當前A股市場不宜過分看空

2011-08-09 08:20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王思羽

  近期歐美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全球高風險資産遭遇重挫,除黃金以外的大宗商品和股票市場深度回調,國內股市也受到衝擊而大幅下跌。中國證券報認為,海外主要經濟體復蘇前景不明,加劇了國內投資者的恐慌情緒,是造成國內市場下跌的直接原因。然而,對美債擔憂的心理層面影響大於實質影響。進一步梳理內因,無論從經濟增長、上市公司盈利還是市場整體估值水準來看,A股持續下跌理由並不充分,當前不宜再過分看空。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解決方案的本質,是以國家資産負債表的膨脹來修復企業和個人的資産負債表。危機過後,歐美政府在“去債務化”壓力線上苦苦掙扎卻屢戰屢敗,債務問題愈演愈烈。應該説,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爆發有其必然性。只不過,此次美國長期主權債務評級調低恰好發生在市場情緒脆弱之際,於是,全球風險資産投資者集體用腳投票。

  必須承認,中國股票市場作為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難免會受到負面衝擊。但中國證券報認為,經過風險快速釋放,市場繼續大幅下跌動能不足,不必對美債危機過分擔憂,更重要的是,國內穩定的經濟增長、良好的上市公司業績以及合理的估值水準,是支撐市場平穩運作的內在因素。

  當前投資者對美國債務的擔心,主要邏輯在於評級下調後,美債被大量拋售後市場利率跳升,從而提高全球資金價格並引發二次衰退。但中國證券報認為,美債被大量拋售這一假設未必成立。據統計,目前美國政府發行或擔保的債券佔世界上AAA債券的55%,除美國國債外可供選擇的AAA級債券數量有限。可以説,配置美債具有一定“剛需”特徵。同時,最近德國、法國信貸違約掉期(CDS)持續上升甚至超過美國,相對而言,短期大量拋售美債的經濟動機也不夠強烈。

  當前,對於A股投資者來説,一方面要警惕美債危機放大效應的心理影響,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決定當前A股運作方向的內在因素仍然健康。

  首先,中國經濟增長正朝調控預想方向穩健發展,軟著陸態勢進一步明確。上半年GDP增速達9.6%,今明兩年維持在8%以上不成問題。從小週期看,7月PMI繼續放緩,但分項中新訂單和採購量反季節回升至51.1和52,這或許預示著經濟開始企穩並逐漸轉向小復蘇。控通脹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消費品、生産資料和房地産價格構成的廣義通脹水準下半年下行趨勢也基本確立。最近大宗商品普跌,生産資料價格向下壓力增大,客觀上也加速了通脹下行拐點到來。可以預計,四季度通脹壓力將得到真正緩解,貨幣政策贏得迴旋餘地。

  其次,上市公司盈利增長整體上看仍然良好,尤其是銀行等權重行業。中國證券報預計,銀行業上半年業績增速將達30%,保守測算銀行全年業績增長可維持在20%以上。據此預計,2011年A股整體業績增速依然能維持在18%以上。

  最後,A股二級市場估值中樞已經處於合理區間下限。即使在全年業績零增長的悲觀假設下,當前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也僅為14倍,相比于之前上證綜指998點和1664點兩個時點,這一估值水準也是下限。這一數據為股市提供了較好的安全邊際,A股繼續下跌空間有限。

  中國證券報認為,四季度之前,全球金融局勢和國內宏觀經濟環境難以使得A股出現系統性機會。但大幅下跌之後的股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可操作性,尋找和佈局業績增速確定的優質成長性股票應該成為當下理性選擇。(社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