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平臺項目還款壓力凸顯 信託公司“被煎熬”

2011-08-09 07:25     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編輯:王思羽

  “銀行的人去盯了好幾天,終於順利撥款了。”中部某信託公司工作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為了催促企業按時足額還款,他已經連續奔波了四週,前日是第二批貸款的最後還款日,不過好在有驚無險。

  這只是記者近期聽到的關於地方平臺貸款信託還款擔憂的一例,始於前年的地方平臺貸款熱潮不僅讓現在的銀行感受到壓力,借道銀信或者發行集合信託投資政府融資平臺的一些信託公司也陷入煎熬中。

  信託公司面臨收款壓力

  “第一筆貸款跌跌撞撞地在上周終於還上了,但是下一筆也將要到期,我很是擔心。”兩周前,在與記者的聊天中,前述工作人員表示了自己的壓力。

  這是這家信託公司與一家城商行合作的,投資于東部某沿海省份地方融資平臺的信託項目,目前,信託計劃已經到期,為了促使企業按期足額歸還貸款,他這幾週一直在與企業方面交涉,但是還是很擔心下一批貸款能不能按時還上。

  “那家企業現在應該是有短期流動性的問題,還有幾天第二批貸款就要還了,但是現在還是不希望我們去找政府。”他表示:“不過我們當時是有政府承諾的,必要的話我們會一級一級政府去要求。”

  不過終於在各方壓力之下,這家企業將第二批資金在最後還款日撥付給了信託公司。

  拆東墻補西墻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撰文指出,地方融資平臺發展中,被動式的大規模投資使得許多尚不具備條件的項目開工,同時銀行普遍認為政府信用度高、基本不會違約,進而在發放貸款時審查不嚴,在中國特有的“倒逼”機制、逆向選擇的存在以及去年大量的信貸投放所導致的商業銀行本身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信貸審批有所鬆動,平臺融資規模大幅度增長。

  與銀行一樣,由於政府平臺的強勢增信,投資于地方融資平臺的信託項目的審批也會相對寬鬆。這也就導致了部分根本不具備獲得信託資金支援條件的項目得以“渾水摸魚”。進而進一步增加了信託貸款的還款風險。

  同時,地方融資平臺亂象之一的借新還舊在銀行與信託均有體現。針對商業銀行利用發行理財産品及借新還舊的方法來應付還款壓力的現象,銀監會在近日公佈的年終工作會議內容中表示要嚴控地方融資平颱風險:對原有地方融資平臺續建項目的規範工作,禁止用信貸資金支援不符合要求的新平臺和新項目;對於到期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本息,不得展期和貸新還舊。

  用益信託首席分析師李旸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實在沒有錢,信託公司與企業雙方可能會約定再發一個信託計劃,拆東墻補西墻。”

  信政合作監管層早有警惕

  國家審計署全國摸底調查報告公佈,截至2010年底,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包含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107174.91億元。其中,得益於政府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擴張性財政政策,2009年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較08年增長61.92%,創下了自1997年以來的最快增速。

  其實自2009年開始,信託資金投資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便引起了監管層的警惕,當年4月份,銀監會曾下發《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信託公司信政合作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銀監辦發(2009年)155號),針對信政合作過程中出現的部分項目管理不夠謹慎、抵質押擔保不規範等問題,對信託公司信政合作業務在對象選擇、産品設計及運作等多方面提出了多項風險控制的要求,確保信政合作業務既能支援地方經濟發展,又能保證信託資金的安全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

  “不過現在信託公司涉足地方政府的項目已經很少了。”李旸對記者表示。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