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CPI漲5.5%創34月新高 三口之傢夥食費漲200

2011-06-15 08:07     來源:新京報     編輯:王思羽

  CPI的上漲速度依然在持續。國家統計局昨日發佈,5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5.5%,創下34個月以來的新高。其中,食品類上漲11.7%,居住類上漲6.1%,再次成為拉動CPI上漲的“主力軍”。

  食品拉動CPI漲幅六成

  從類別上看,八大類商品全部上漲,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多方面的價格均呈上升趨勢。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7%,居住價格同比上漲6.1%。從環比上看,5月份CPI環比上漲0.1%。其中,食品價格下降0.3%,居住價格環比上漲0.2%。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分析,從結構來看,5月份食品價格上漲,影響CPI上漲3.5個百分點,佔CPI同比漲幅的63.6%。在食品價格中,5月份主要是生豬和鮮蛋漲幅比較大,5月份生豬同比價格上漲了40.4%,對CPI的貢獻將近20%。而蔬菜價格在5月份由於正是南北蔬菜供應旺季,所以全月價格回落了7.1%,但由於5月份旱澇災害的影響,蔬菜價格在下旬出現了較快上漲。

  環比漲幅出現積極變化

  盛來運表示,儘管CPI同比上漲創新高,但是從環比數據來看也有積極的變化。

  他分析稱,CPI環比上漲0.1%,與上個月持平,但是PPI的漲幅環比上漲0.3%,比上個月環比回落了0.2個百分點,而且原材料購進價格環比回落了0.5個百分點。從環比情況來看,上漲勢頭得到了一定程度遏制。“從國際市場來講,大宗商品的價格在高位運作。從國內來講,遭遇特大自然災害影響,通脹預期有所上升。在這種情況下,物價上漲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這是十分不容易的。”

  對於未來的物價形勢,盛來運認為不容樂觀。從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來看,物價上漲壓力仍然比較大,所以各地區各部門要繼續把穩定物價放在宏觀調控的突出位置,抓好落實,確保物價總水準基本穩定。

  ■ 案例

  三口之傢夥食開銷漲兩百

  “肉是突然漲價,米麵是悄然漲價。”家住朝陽區左家莊地區的夏女士歸納説。按照她家的賬本,5月份一家三口光吃飯便“吃掉”了955元。這個數字創下了“家庭新高”,比前兩個月增加了約200元。

  夏女士介紹,由於兒子還在上學,伙食“不敢放鬆”,按照每天每人2兩肉準備,一週也要1斤半,“合著每個月每人大概要吃掉6斤肉。”

  她家平時吃得較多的是豬肉和雞肉。進入四五月份,夏女士發現豬肉價格“瘋漲”,原本11元一斤、特價能賣到10元的前後臀尖,一下子漲到13元;五花肉從15元漲到17元;雞蛋也創下了歷史最高值———5元。

  她説,米麵近半年也一直在漲價。唯一便宜了的是蔬菜,“大白菜才兩三毛。”大蒜、黃瓜、豆角、洋蔥的價格也比前幾個月有所下降。

  此外,她發現超市和農貿市場的價位也在不斷接近。比如肘子,她家附近的超市賣13元一斤,農貿市場價格也相差無幾,為12.5元。

  本報記者 溫薷

  ■ 釋疑

  6月份CPI數據會否破六?

  目前,CPI已達到高點了嗎?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曾表示,預計今年全年CPI漲幅在5%左右,6月份CPI漲幅可能突破6%。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則認為,CPI還遠未達到最高位,災害性氣候的影響、成本的推動,都是漲價的動力,預計CPI在今年四季度的時候會更高,其中食品是主要推動力,這從5月份的數據可以看出端倪。

  對此,盛來運表示,物價上漲壓力還是比較大的,一方面是來自於國際上的。從國內來講,以前影響物價上漲的一些原因,包括流動性、成本的推動,甚至一些新的情況等,這些雖然得到一定控制,但沒有根本消除。但對於具體的數據,國家統計局不做預測。

  大災會否推動CPI上行?

  盛來運表示,5月份給經濟運作增加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華中地區部分省份遭遇罕見的旱災,6月份又急轉成澇災,給農業生産不可避免地帶來影響。

  他分析説,旱災發生的時候,國家夏糧生産基本上已進入收穫季節,所以對夏糧影響較小,但對湘贛兩省的早稻會産生一定影響,對中晚稻的影響還需要觀察,因為5月底6月初的時候,這些地區由旱災轉成澇災,這些雨水下來以後,對緩解旱情是有好處的。

  所以,近期的大旱和澇災會對糧食生産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影響程度要小于預期。再加上這幾年糧食的綜合生産能力基本上穩定在一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産也已連續7年豐收,儲備充足,對物價也不會産生很大的影響。

  經濟是否出現下滑跡象?

  從昨日數據看,工業同比增幅在回落,從月初發佈的PMI指數來看,連續兩個月有些下降。盛來運表示,5月國內除了旱災以外,有些地區出現電荒。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也預期到一些指標的下滑,擔心中國經濟繼續下滑。

  盛來運分析稱,首先工業回落幅度較小,工業實體經濟仍然保持著比較好的平穩增長狀態。在投資方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回調幅度也不大。城市化、消費結構升級、居民收入增長這些基本的支撐力量並沒有發生變化。

  儘管有些指標放緩,但當前國民經濟運作仍然在一個平穩較快增長的區間,同時這種放緩也有調控的影響。適當放緩對於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控制物價,都會産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

  本版采寫(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蔣彥鑫 胡紅偉  新京報製圖/林軍明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