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為何一直姓“歐”?

2011-06-15 09:57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編輯:王思羽

  從194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至今,歷任總裁都由歐洲人擔任,這不禁讓人們疑惑,這究竟是一個世界組織,還是一個歐洲組織?

  “憑什麼一直讓姓‘歐’的當掌櫃?”無數人堵在樓門外,有的宣泄不滿情緒,有的手捧簡歷毛遂自薦。難怪這個職位如此惹火,因為這可不是一般小店,而是大名鼎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隨著第11任IMF總裁卡恩因涉嫌性侵犯而離職,下一任IMF總裁是否仍是歐洲人,再度引發爭論。

  IMF往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美等國為了穩定戰後的國際貨幣金融,決定成立國際性常設金融機構。1945年12月27日,IMF和世界銀行同時在美國華盛頓誕生。

  世界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對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項目貸款,幫助他們興建某些建設週期長、利潤率偏低的重要項目。IMF的主要活動則是穩定國際匯兌,提供短期貸款幫助成員國平衡國際收支。

  表面上,這是兩個世界性金融機構,但在後來的幾十年裏,世界銀行的行長清一色是美國人,IMF的總裁也幾乎一直由歐洲人把持。這逐漸成為一個“潛規則”,年復一年從未被打破。

  然而,多年來,由歐洲人掌控的IMF卻屢受詬病。有批評指出,IMF偏袒與歐美公司有良好關係的資本主義軍事獨裁者。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的經濟援助都是“有條件地”批出:受援助國需要實行基金建議的經濟改革。經濟學家認為,這樣做會影響國家的社會穩定,實際上適得其反。

  阿根廷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該國為了獲得援助,採用了全套IMF提出的經濟政策,而一度被IMF推崇為“模範國家”。然而,2001年,在獲得了來自IMF的近400億美元緊急貸款的情況下,從第二季度開始,阿根廷經濟形勢還是一潰千里,幾乎所有經濟部門的生産都明顯下降。經濟學家認為,這是由IMF倡議的緊縮財政預算和私有化重要資源開發項目所致。同時,多年推行比索與美元1:1的固定匯率制導致阿根廷企業的競爭力日益下降,出口減少,外債雪球越滾越大。

  自此,阿根廷和IMF的關係日趨緊張,阿根廷前總統基什內爾動用外匯儲備提前償還了IMF貸款,獲得了制定經濟政策的自主權,並從此拒絕接受IMF對阿根廷經濟狀況的評估。

  在1997—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期間,時任IMF總裁的法國人康得蘇對亞洲國家採用的援助條款更是到了激起民憤的地步。它要求受援國必須實行嚴格的財政政策、開放金融市場、放鬆外匯管制、最大限度緊縮通脹並削減財政開支,甚至要求政治改革。

  以菲律賓為例。從1980年開始,菲律賓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裏接受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結構調整貸款。然而,在接受了IMF的“改革”條件後,出口部門受到巨大衝擊,菲律賓的經濟陷入了長期衰退。至今,菲律賓國家一半的財政預算都用於還債。

  面對這些苛刻的條件,時任馬來西亞首相的馬哈蒂爾曾破口大罵:“這樣還不如讓康得蘇來馬來西亞當總統算了。”

  挑戰“潛規則”

  隨著IMF改革中新興國家份額的上升,IMF的“潛規則”正面臨挑戰。

  5月24日,金磚五國駐IMF執行董事聯名簽署了一份措辭嚴厲的聲明,指出IMF需要作出重大改革並增加體現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這就要求IMF摒棄由歐洲人擔任總裁這一“陳腐的、不成文的”舊俗。

  金磚五國在聲明中表示,對歐洲高層官員最近的“IMF總裁應繼續由歐洲人擔任”的公開言論感到擔心,並指出這些言論與2007年歐元集團主席容克的公開聲明相抵觸——“下一任總裁肯定不會是一位歐洲人”,“卡恩將很可能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出任IMF總裁的最後一名歐洲人”。

  阿根廷經濟部長阿馬多布杜在卡恩辭職前也表示,阿根廷政府希望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接替卡恩的職務。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安赫爾古裏亞近期也表示,目前是打破歐洲人擔任IMF總裁傳統的時候了。傳統既不是法律,也不是規則,是可以改變的。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哈羅德詹姆斯撰文指出,“IMF需要一個這樣的總裁:他超越政治邏輯,會在新的全球秩序中管理經濟。下一任IMF總裁應該是東方人,而不是西方人;應該是一個經濟學家,而不是政治家;應該是極具遠見之士,而不是戰略家。”

  美國“垂簾聽政”

  與新興市場對IMF總裁職位的虎視眈眈相比,美國人似乎更鍾情于甘當“第一副總裁”。儘管總部設在華盛頓,但美國人一直無意與歐洲人爭奪IMF總裁之位,即使是唯一的一位美國總裁安妮克魯格,也僅僅上任兩個月就將位置交還給了歐洲人羅德里戈拉托。

  即使不坐第一把交椅,美國也足以四平八穩地“垂簾聽政”。美國是IMF最大的股東,按照IMF章程,它是唯一對IMF投票權擁有一票否決權的國家,其態度對IMF總裁遴選結果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時,美國歷年來一直把持著第一副總裁的位置。

  根據路透社引述IMF消息説,美國已提名克林頓政府的白宮國際經濟顧問和副財長利普頓接任今年8月將要退休的IMF現任第一副總裁、美國人利普斯基的職務。美國此次依然無意參與IMF總裁之爭。

  截至目前,作壁上觀的美國對IMF新總裁人選未作任何正式的指向性表態,僅表示美方支援的候選人應具備深厚經驗和領導能力,同時能夠在IMF的成員中博得廣泛支援。

  但有專家認為,美國人很難支援歐洲以外國家的候選人。因為它不希望在下一輪的世界銀行行長競選中歐洲跳出來唱反調。

  不論此次新興經濟體能否成功爭取到IMF總裁的位置,正如金磚五國的聯合聲明所説,對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來説,該組織管理層中應當有比例適當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成員代表,這一點至關重要。記者 李小曉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