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美元“輕型”危機

2013-01-23 14:33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范樂

  歐美之間上演貨幣戰,手段還是黃金,與美國爭鬥的第一個主角是法國,第二個主角是德國。

  1965年2月,戴高樂領導的法國領導歐洲各國,把新近累積的美元全部換成黃金。法國要求按照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規定,以35美元兌換1盎司的價格從美國搬走黃金。如此一來,黃金價格大漲,美元大跌,美國佔世界黃金儲備的份額已經從高峰時的75%萎縮至不到50%。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這一比率降至30%以下。歐洲也許一直不相信美元信用,德、法、奧、葡,甚至希臘等國2011年外匯存底70%以上皆為黃金儲備。最後一根稻草來自英國,1971年8月9日,英國的經濟代表前往美國財政部,要求將持有的30億美元兌換成黃金。8月15日晚,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美國無力履行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國際承諾了,美國的盟國需要共同承擔捍衛自由世界的責任。

  多米諾骨牌倒塌的結果是美元與黃金脫鉤,成為徹底的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時代,美國反而更加享受鑄幣稅,美元地位不可動搖,金融危機引發的債務危機倒是打垮了歐元,量化寬鬆政策使全球紙幣失去重心。

  第二次美元危機捲土重來,這次規模較小,打擊不大。2013年1月16日,德國央行宣佈,計劃到2020年增加在法蘭克福黃金的儲存量,從31%上升到50%。目前德國央行45%的黃金儲備都存放在紐約聯儲,存放在法國央行11%。德國央行擁有黃金儲備3396噸,是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黃金儲備國。

  美元仍然是有信用的。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債的走勢顯示各國投資者把美債當作避風港,歐債危機蔓延之時,美國的信用評級公司落井下石,而美聯儲則通過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毫無廉恥地搜刮鑄幣稅,其他各國也紛紛動用量化寬鬆的手段,這使得一直視貨幣紀律為生命的德國央行怒火中燒,他們擁有貨幣信用,卻不得不坐視不講信用的人大行其道。德國國內發起的“讓黃金回家”運動,無異於推波助瀾。

  德國不像當初的法國人那麼高調。德國商報報道,去年10月德國要求查驗存儲在美國的黃金時,聲稱從來沒有對德國黃金儲備的審查有過任何懷疑,未來也將繼續將黃金存放在國際黃金交易中心的一些國家,這樣的話,到了最緊要的關頭,就能夠儘快用上些黃金儲備。也許其他60個國家不會像德國一樣要求黃金回家,但由此引發的震蕩不容小覷,這説明美元的信用受到一個重要國家的根本質疑。西方有媒體認為,德國此舉是一個央行對另一個央行的侮辱,冰山裂開了。

  德國的做法毫無疑問對信用紙幣體系當頭一棒。國際金價從1月4日以後開始上升行情,從每盎司1640美元上升到1680美元。

  現在,沒有人再像戴高樂一樣堅定表示要回歸黃金的金融屬性,這是不現實的。美國每年的債務上漲遠遠超過美國儲備的黃金的價值。如果回到黃金時代,無異於讓全球進入急劇通縮漩渦,事實上,目前全球多國雖然對美元霸權不滿,卻找不出替代美元的辦法,無論是IMF的特別提款權,還是黃金為核心的紙幣模式,均未獲得認同。重要的是,在信用貨幣時代,多數國家養成了根據經濟與匯率濫發紙幣的習慣,回到有錨貨幣,何其困難。

  使用黃金貨幣對中國不利。目前,美國外匯儲備中黃金佔比74.2%,歐洲各國平均佔比62.2%。中國僅為1.6%。雖然民間黃金儲備這兩年大規模增加,已經超過官方儲備兩倍,但與中國的經濟體量依然不相稱。中國外匯儲備過於依賴美債,意味著美元疲軟對中國不利。中國是黃金生産大國,年産350.9噸,超過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假以時日,中國黃金價格上升到與美國並列,美債下行,才談得到中國對黃金的看法。

  德國並不想回到黃金貨幣時代,黃金作為最後的貨幣大部分放回本國,是題中應有之義,即使德國面臨歐債危機崩盤這樣最糟糕的局面,也有東山再起的餘地。另一方面,德國央行表示將黃金分散儲存到其他交易中心,如到亞洲等地,説明德國未來經濟側重點有所分散,不再完全依靠北美與歐洲。我們習慣質疑官員的話,但一向重視信用的德國央行的表態,值得靜聽。

  美元指數處於區間震蕩過程中,在79左右徘徊,可見美元並未受到嚴重打擊。德國的黃金回家運動,讓美國正視貨幣信用,值得讚賞。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