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銀行貿易融資創新有三實招

2013-01-21 09:33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范樂

  貿易金融是商業銀行的基礎性業務,主要是為貿易提供支付、結算、信貸、信用擔保等服務,其與實體經濟發展之間有著良性的互動。

  與準入門檻高的流動資金貸款相比,貿易金融通過對交易過程中物流、資金流的有效控制,將看不見的信用風險轉化為看得見的操作風險,從而能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的問題。在過去幾年,銀行業的貿易金融業務,尤其是供應鏈金融業務大大支援了貿易鏈上的中小企業發展。

  當前,國內商業銀行的外部經營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在資本約束、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的影響下,粗放的發展已經難以為繼。信貸業務發展的制約因素已經由資金約束轉變為風險資本約束、客戶結構約束、收益結構約束等。

  “對於商業銀行而言,貿易金融業務有利於其增加金融服務的黏性,提高中小企業客戶的拓展能力,降低信貸資産的信用風險,以及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在1月16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貿易金融年會上表示。

  “通過貿易融資,商業銀行能夠更加容易地掌握企業的經營情況,其風險可控性相對而言更強。”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副行長劉信義表示。

  那麼,在當前實體經濟發展放緩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貿易金融該從哪些方面創新?

  劉信義認為,首先,貿易金融産品創新要更加綜合化,商業銀行應根據客戶運營過程中不同環節的需求,採取貿易融資以及相關業務不同的産品組合予以支援,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融資服務方案。其次,從渠道創新來看,應該將銀行的網路、客戶的網路,還有供應鏈的網路三者有效地整合,在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背景下,發展網上貿易融資服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第三,服務創新要多元化,銀行除了日常的結算和融資的需求,應為客戶提供避險、保值增值、應收賬款管理等多元化金融服務。

  面對電子商務、物流企業為代表的非金融企業向傳統貿易金融服務領域的滲透,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表示,從長遠來看,非金融企業參與貿易金融領域的競爭,有助於推動銀行更新貿易金融服務理念,商業銀行更應加快金融服務創新,作出積極應對。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認為,雖然2012年我國GDP增速放緩,但經濟社會還是發生了一些可喜的結構性變化,比如結構優化、就業增加、民生得到改善,城鄉和區域的差距開始縮小等。未來,可能出現新的消費升級和新的需求結構,並由此帶來新的供給結構的轉型。這或將改變銀行業的“打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