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血液”,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貨幣政策不可或缺。十六大以來,金融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完善,金融改革邁出重大步伐,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穩步擴大,您認為,這十年裏中國金融體制改革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王國剛:從十六大以來的十年,中國的金融業發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銀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加入W T O之前,由於我國的金融業將面臨對外開放的新形勢,許多人憂心忡忡,擔心“狼來了”之後會不會對我國的金融業造成強大的衝擊,甚至有人擔心我國的銀行業會整體崩潰。但是實踐證明,這十年來,我國的銀行業和保險業不但沒有垮掉,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多的行為都是按照國際標準來執行,國際化程度大為提高。
第二,在我國金融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們在2007年遇到了次貸危機,2008年又遇到了由次貸危機轉化而成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和2009年的主權債務危機。面對這些嚴重危機的衝擊,中國的金融業不但沒有倒下,反而在全球金融業一枝獨秀。這也證明了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的金融業的確發展壯大了。現在,在世界十大銀行的排名中,中國的工農中建四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都名列前茅,工行甚至成為世界最大銀行。不管是資産規模還是利潤水準,都排名靠前。
第三,從2004年開始,中國的國有銀行加快了股份制改革和發股上市的步伐。十年中,四大銀行都完成了改制和上市的過程。當初,許多人也對四大國有銀行的改制和上市憂心忡忡,甚至有人斷言,A股市場上根本就不可能接受它們。事實上,它們不但完成了在國外市場的上市,也成功地在A股市場上市。
這些情況説明,這十年中國的銀行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銀行業在這十年中發生了巨大轉變,這種轉變既包括銀行的服務品質,風險防範能力和公司治理結構大大改進,也包括了銀行的不良資産率和不良資産絕對額大幅下降,而且中間沒有發生反覆。這種進步使國內外對中國銀行業都刮目相看,人們對銀行業的認識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從去年開始,有人開始談論一個話題,就是銀行壟斷暴利。且不説它的合理與否,至少説明一個問題,去年中國銀行業的盈利水準是非常好的。如果把這種盈利水準放在2004、2005年的水準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在改制之前這些銀行所謂的“盈利”,且不説絕對額比現在小很多,甚至當時的盈利都是假的。因為後來在改制過程中,剝離了大量不良資産後,發現銀行連本金都沒有,凈資産是負的。實際上,從技術上和財務上已經破産了。當時國家對這些銀行注入了一些外匯,成為銀行後來發展的資本金。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的銀行業不但不良資産大幅下降,而且資産品質也大幅提高,這種提高不僅得到了國內的認可,同時也得到了國際認可。
另一方面,從貨幣政策角度來看。貨幣政策在這十年也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貨幣政策不僅在支援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推進貨幣政策和金融改革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總的來説,這十年來雖然中國金融業也不是一帆風順,但是沒有出現大的波折和危機。尤其是和西方相比較而言,到目前為止,西方什麼時候能走出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困境還未可知。但是大家對中國未來和發展前景卻充滿信心。
《經濟參考報》:這十年來中國的金融業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不能説沒有問題,實際上,這些年人們對金融業的微詞還是很多的,還有許多問題都需要通過進一步改革來解決,您認為,我國金融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未來金融體制改革的關鍵突破點在哪?
王國剛:確實,中國金融業依然存在著亟須改革的問題,需要以改革推動發展。比如存在著要變國內本土作戰為國際作戰等等,這是發展中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如果發展停止了,恐怕這些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甚至可能會更加嚴重,今後再去解決,代價會更大。這些問題歸納起來大致有五個方面。
第一,從貨幣政策角度來講,現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央行的資産中有50%到80%資産是在海外配置。按照這個概念,實際上,央行對國內金融進行調控的能力已經嚴重降低,目前人民幣還不是國際貨幣,而資産卻有80%在國外配置。美聯儲90%的資産在國內配置,兩者反差立見。要提高央行運用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能力必須改善資産結構。為什麼80%以上要在海外配置?那是因為央行持有數量龐大的外匯儲備。央行是一個政府機構,必須維護國民經濟穩定。2005年後,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企業和個人持有美元的意願逐漸降低,大量美元被賣給央行。如果央行和各商業銀行都不願意持有美元,我國的外貿企業將面臨資金的嚴重困境。當然,這也與我國的借貸資本輸出慢有關,所以近幾年我國一直在想辦法化解外匯儲備快速增加的步伐,總趨勢將是逐漸減少。
在這十年中,央行動用了大量的行政手段進行調控,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其資産能力太差,無法用資産控制金融面的運作。到2011年底,中國的銀行資産達到113萬億,而央行可動用的資産只有6000多億,用6000多億如何去調控113萬億?
第二,利率市場改革步伐要加快。利率是一個龐大體系,裏面既包括央行和存貸款利率體系,還包括證券發行、外幣存貸款和各種金融産品交易利率體系,這裡面的重心是存款利率,其他都在其基礎之上。因此要加快存款利率體系改革。以居民為例,在負利率條件下,居民還在大量存款。為什麼?因為居民沒有更多的金融産品可供選擇。有人認為是壟斷造成的,其實事情並不完全是這樣,即使再增加100家銀行還是這種局面,問題的根源在於銀行擁有賣方優勢。現在最重要的是發展各種存款替代品,不僅種類要多,而且規模一定要大。如果規模不夠大,就無法替代它。現在居民儲蓄存款已經達到38萬億,如果其他品種只有1萬億,根本不可能替代它。今年6月份以後,央行實施了浮動利率調整,這對撬動原有的存貸款利率格局有好處,但是市場機制形成的利率不可能通過行政機制推進來完善。市場的問題只有通過市場機制改革來解決。
第三,改變現在以機構監管為重心的分業經營體制。金融的各種機制是互相替代的機制,如果仍然堅持分業監管這樣一種機構監管的體制,實際上就把金融的機制分割得七零八落。既不利於防範金融風險,也不利於提高金融效率。最後必將導致中國的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和化解風險的能力大大下降。如何改呢?首先要改變以機構監管為重心,為以功能監管或者業務監管為重心的分業體制。做哪個部門的工作就該歸哪個部門監管。機構監管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産物,實際上是一種行政管制。因為行政管制管理機構非常容易,但是這種格局不利於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
第四,改革飽受詬病的審批制度。中國的公司債券名目繁多,這些債券都是公司發行的,資訊要公開披露,風險小于貸款,它還是標準化産品,可以進行交易。貸款不需要行政部門審批,而為什麼這些公司發債反而需要行政部門審批?在審批過程中就會産生大量尋租現象。所以,應該大力推進審批制改革。前段時間有人提出還要不要審,我覺得這種提法不夠準確,審是普遍存在的。審的應該是真實性。中國問題的要害不是要不要審,而是要不要批。實際上是以審的名義強調後面的批。以股票為例,中國已經上市的公司有哪一家是按照《公司法》或者之前的《股票發行與交易暫行管理辦法條例》所規定的條件上市的?所有上市公司都遠遠高於這個條件,因為僧多粥少。如果這個問題不改革,中國以間接金融為主的格局就改變不了。由此可以看到,十年來直接金融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比重不是在上升而是在降低,這顯然不符合金融發展的總趨勢。
第五,中國金融國際化。中國金融業之所以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沒有受到太大衝擊,不是因為中國的金融機構有多強的能力,而是因為我們還躲在避風港中,沒有到國際的大浪中去搏擊。可是,中國的金融業不可能永遠躲在避風港裏,我們必須走出去。隨著資本輸出,金融機構必須跟出去,所以需要加快國際金融操作團隊的形成過程。如果這個團隊沒有形成,我們所講的中國金融機構國際化就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