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輝:收緊貨幣機遇來臨

2011-01-24 08:57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程軼文

  中國開始嚴控影子銀行體系業務,年內1.66萬億銀信産品要回到表內。同時,考慮到全社會融資規模和實施動態差別準備金率等新提法,昭示著“逆週期宏觀審慎框架”的政策思路開始執行。

  剛剛公佈的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數據高於預期,實現了10.3%的增長速度。強大的宏觀經濟、財政和政策手段,使得中國(甚至整個新興市場經濟體)呈現強勁的V形復蘇。

  經濟強勁預示著宏觀管理者開始踩下剎車,這是“宏觀審慎”的精髓。因為這意味著要花更大的本錢去應付通脹和資産泡沫,經濟好與股票市場下跌呈現反向,其實也不奇怪。

  我把中國最近貨幣趨緊的狀態,看作是宏觀審慎原則對於經濟面擴張強勁的正常反應。

  我們還不能斷定,宏觀管理者已經下定決心去接受一個低於9%的經濟增速,甚至把未來長期經濟增速的均衡水準下調到8%以下(因為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的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是11%)。

  經濟增速其實是中國宏觀經濟預測的首要前提。

  如果不是經濟的方向性調整的話,眼下的收縮未見得如何可怕,對股市投資者而言,最近的下跌或又是一次“反應過度”的情緒宣泄。

  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與信用供給的總規模一直保持著穩定的數量關係,這意味著有多高的經濟增速,就有多大的信用需求。保持經濟10%的增速,在當下中國經濟模式中大致需要12-13萬億人民幣的信用規模。2010年中國銀行體系以外的信用規模在5萬億左右的水準,其中債券市場非金融信用債發行總量高達1.59萬億元,A股總募資金額達到1萬億元,銀信産品增長了2.06萬億元。

  全社會總融資規模取決於宏觀管理者對經濟增速的心理底線。中國經濟隨時可以用銀行體系外的信用擴張彌補體系內的收縮,所以突然失速的概率很低。

  迄今為止,宏觀管理者依然小心翼翼地操控著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對於未來,“收貨幣與調結構”是需要他們重點考量的方向。

  “收貨幣”當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通脹問題,從長期看,要紓解中國的長期通脹壓力還是要加快供給層面的改革(也就是中央所強調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經濟結構嚴重失衡。但是不收貨幣,解決通脹卻是萬萬不能的,因為在不逆轉貨幣條件的情況下,結構性改革可能無法有效地進行。通脹和泡沫都是逆國民收入分配的效果,如果不首先把它壓下去,反過來會損害結構性改革的效果,甚至不得不停滯改革的進程。泡沫經濟只能激發賺“快錢”的模式,企業家精神和創業的衝動是出現不了的,新的創富模式也是出現不了的。經濟規律畢竟不是機械地等同於“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如果宏觀管理者顧慮經濟失速的話,未來一段時期,外部條件短期轉強有望為中國收緊貨幣創造“幸運”的機會。

  隨著奧巴馬2010年12月17日簽署減稅延期法案,市場對美國經濟復蘇漸持樂觀看法,認為美國經濟復蘇將會好于預期,越來越多的機構將對美國2011年經濟增長的預期調高至3%以上。

  在經歷四年(2007-2010)的衰退及低速復蘇後,資産負債表的修復進程——雖未徹底完成——正在不斷推進,也許將帶來更少的儲蓄以及更多的消費去刺激發達經濟體的增長。

  我不敢太看好這一過程的強度。因為美國家庭在獲得減稅款後未必有多少會用於消費,可能多數還是用來還債。即便消費真的受益明顯,我們仍然看不出美國經濟復蘇出現了明確的與過去模式不同的增長點,消費增長過程的持續性仍有可能隨著刺激政策接近尾聲和家庭負債率再度升高而曇花一現。

  但外部需求強勢應該可能持續半年,甚至更長。這為中國收緊貨幣,把政府投資需求壓下來,而不至於經濟大幅減速創造了機會。經濟“軟著陸”之門已經為中國開啟。

  全社會總融資規模取決於宏觀管理者對經濟增速的心理底線。其實,隨時可以用銀行體系外的信用擴張彌補體系內的收縮。未來一段時期,外部條件短期轉強有望為中國收緊貨幣創造機會。(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 劉煜輝)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