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搭人民幣國際化趨勢 香港希望成為融資中心

2011-01-21 10: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程軼文

  在剛剛閉幕的亞洲金融論壇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成為最為重要的探討話題。不少銀行家稱,作為中國面向世界的橋頭堡,香港必須建立投資市場,以壯大資金池規模。作為人民幣離岸市場,香港正好扮演防火牆以及試驗田的角色。更有金融界人士建議,香港要有從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為主要融資中心的準備。

  香港可做防火牆和試驗田

  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介紹,自去年中國銀行公佈人民幣跨境業務結算契約協議修改方案後,人民幣從內地流進香港,使用調撥按香港規定管理;人民幣從香港回流內地,資格審批由內地銀行把關,為企業提供成本低的融資平臺,這大大方便了企業,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多種選擇。

  中銀國際副執行總裁謝涌海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初衷是通過直接投資及貿易實現資金自由進出,作為橋頭堡,香港必須建立投資市場,以壯大資金池規模。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市場,正好扮演防火牆以及試驗田的角色,以貿易結算、債券股票等融資形式,形成人民幣境外資金池,發揮資金拆借、外匯儲備及票據交換的功能。

  謝涌海表示,目前全球離岸資金約29萬億美元,當中大部分為美元,其次是歐元,人民幣要躋身第三,境外資金就必須達到八萬億至10萬億元。這個目標實現的機會很大。

  黑石集團高級董事總經理梁錦松建議,香港不應只滿足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更要在人民幣尚未完全自由兌換前加快發展在內地融資的功能,以準備發展成為人民幣的主要融資中心。

  梁錦松表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全球主要貨幣都應能直接在香港融資,在人民幣未完全自由兌換前,香港應做好準備,否則地位就會受到威脅。他認為香港不應僅滿足於成為離岸中心,而應學習英國經驗,由離岸業務發展成為主要融資中心。梁錦松認為,香港應該加大發展資産管理中心力度,包括發展人民幣基金業務。他分析説,近年來私募基金投資新興市場首選中國,其次為巴西和印度,預計人民幣基金佔基金市場比重將不斷擴大。

  人民幣既要走出去也要走回來

  人民幣回流機制如何設立備受市場關注。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表示,人民幣走出去已是必然結果,但“走回來”才能建立良性迴圈,他建議要逐步建立回流機制,香港有先行者的優勢,可以與上海的在岸市場達成互補作用。

  上海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興海在論壇上提出,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步伐不能快過上海,且不贊成企業在香港發人民幣債券籌集的資金回流內地使用。對此陳德霖表示,內地人民幣資産管理是以在岸市場為主。而香港人民幣存款量已上升到3000億元,反映出資金池已建立,加上香港人民幣市場是按本身的規律及供求作自我價格調節,因此上海在岸及香港離岸市場出現價格差距亦屬正常。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強調,人民幣走出去,也必須走回來,這樣才能建立良性迴圈,若只單邊走出去,發展不會長久。在岸及離岸的人民幣市場需要互補、共同合作,才能為國家金融事業發展做貢獻。

  陳家強表示,在香港籌集的人民幣資金若要流回內地,需要通過嚴格監管及審批渠道,並不會對內地市場帶來衝擊。香港的人民幣産品發展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發展定息産品,第二階段為基金産品,第三階段才到人民幣IPO。由於二手市場的流通性對新股定價影響大,加上人民幣流通仍有很大限制,所以發展要按部就班,難以一步到位。

  人民幣FDI沒有出臺時間表

  對於人民幣邁向國際化,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長張建軍透露,監管當局正就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海外直接投資(FD I)風險管理作調研,但何時大面積推出沒有時間表。

  張建軍指出,要根據實際情況,在滿足市場需求、便利貿易及投資和風險可控的條件下推出。他表示,風險要可防可控,要確保回流資金不是短期的跨境炒作,現在看來,暫時沒有發現利用有關政策進行短期炒作的現象出現。而對於措施會否變成常規政策,他表示將隨著業務的發展而定。

  據張建軍介紹,去年曾在深圳及周邊地區試行以人民幣結算的FDI業務,總額不是很大,屬邊試驗邊摸索。香港人民幣貿易結算雖已推出一年多,但實際發展是去年7月簽署新清算協議開始,人民幣貿易與投資難以分開,監管當局正對FD I及境外直接投資(O D I)風險管理作調研,今年會進一步促進人民幣在海外使用,希望未來的發展可穩健推行。

  對於上周中國人民銀行出臺的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業務(O D I),穆迪企業融資部董事總經理劉長浩表示,這給人民幣多了一個在可監控的制度下到海外投資的渠道。不過他也擔心,企業會投資一些不熟悉的業務,這可能增加風險,或間接影響企業的評級。(郎婧婧)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