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股指期貨開戶遇冷問題很複雜

2010-02-26 10:06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張蕾

  本週一是股指期貨接受投資者開戶的第一天,有很多媒體早早來到期貨公司,準備對這一虎年資本市場的重要事件作深入報道。不料,現場卻讓所有到場的人都很失望,沒有人們爭相開戶的盛況,而是場面清淡,簡直可以用“門可羅雀”來形容。有消息説,當天全國成功地完成開戶程式,申請到開戶編碼的投資者人還不到20個。而這樣的局面,在之後幾天也沒有改變。

  對此,有人分析説,那是因為大家對這一金融新産品還理解不夠,加上距離正式交易時間還遠,另外對開戶者的要求又比較高,所以很多投資者持觀望態度,沒有參與開戶。這樣的解釋也不是沒有道理,但仔細想想,總覺得不是很完整。畢竟,上海金融期貨交易所成立已經三年多了,而管理層更在十年前就提出要推股指期貨,而現在中國已經是商品期貨交易的大國了,説投資者因為對股指期貨還不那麼理解,恐怕未必合乎實情。

  顯然,僅僅從技術方面來解釋股指期貨開戶遇冷,很難自圓其説。那麼,癥結是在什麼地方呢?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這樣的事實:今年1月中旬,股指期貨獲准試點的消息一公佈,輿論幾乎是一致認為這是個重大利好,股指期貨概念的股票將因此走勢堅挺,並且帶動大盤走高。但是,市場實情卻恰恰相反,當時滬深兩市高開低走,相關股票無不出現“見光死”的行情。過幾天,有關股指期貨交易規則開始陸續公佈,又有輿論推斷,先前公佈獲准試點的消息,因為沒有具體時間表,所以只是引發了短暫的炒作行情。而現在股指期貨的推進有了實質性動作,其影響應該顯現出來了。然而事實是,股指期貨題材仍然沒有對滬深股市帶來什麼影響,相關概念的個股行情依然十分低迷。筆者以為,不能認為這些情況的出現是偶然的,它反映了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投資人對股指期貨的興趣十分有限,並且對其可能産生的作用並不以為然。也因為這樣,所以在股指期貨開始接受開戶時,會出現上述投資者開戶意願不強的局面。

  為什麼投資者對股指期貨的興趣不大呢?以筆者之見,這應該從兩方面來探討。首先必須承認,由於實行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原則,明確股指期貨不是大眾化的理財産品,同時也反覆強調了股指期貨的風險,並且明顯壓縮了其杠桿效應,這自然將絕大部分普通投資者排除在股指期貨交易之外。於是,股指期貨的目標客戶就很少了,反過來這也必然會導致市場對其的關注度乃至興趣下降。但問題在於,在中國具備投資股指期貨資格的人數絕對量不會少,而且這幾年商品期貨交易也十分活躍,足見人們對期貨交易的興趣還是很大的。可見,具體到股指期貨這個期貨中最有群眾基礎的品種,它的遇冷顯然還是出人意料的,其中一定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換個角度來説,人們不妨這樣考慮:在滬深股市,還並不充分具備長期投資的基本條件,市場一直存在大盤股折價、小盤股溢價的狀況,同時股指的波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政策的變化而非企業的業績,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政策的變化又具有無序性的特點。這樣一來,實際上是加大了股指期貨的運作風險。顯然,管理層對此有著深刻認識,因此把控制風險作為推進股指期貨的前提,在制度安排上不斷提高對投資者的準入條件,並且提高交易保證金以收縮杠桿作用。這樣做當然是必要的,可以説是確保股指期貨交易順利起步的重要條件。但這又不可避免地使得股指期貨的相關功能無法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在投資者看來,比較小的群眾基礎,有限的交易杠桿以及嚴格的平倉規則,儘管可以最大限度保證交易的平穩,但是卻也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效率。而一個低效率市場,不可能有很大市場吸引力。最近,有人在研究股市的交易頻率,發現現在滬深股市高頻交易越來越少,認為這未必是好現象,可能會導致市場效率的低下。

  股指期貨開戶遇冷,問題很複雜,現在也很難説是好還是不好。但是,透過這個現象,應該引起人們更多深入的思考。畢竟,不管怎麼説,一個金融創新産品如果得不到市場應有的響應,那就很難説是非常成功的。(作者係申銀萬國證券首席分析師)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