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不應過度誇大融資融券對股市的影響

2010-02-03 10:04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張蕾

  對於融資融券有利於縮小市場波動等觀點,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在日前召開的“搜狐財經2010年一季度投資策略會”上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判斷,不應過於誇大融資融券這一創新業務對股市的作用,總體來看,創新産品的推出對市場的影響是中性的。

  中國證券報:在A股市場上,融資融券的推出引入了“賣空”機制,投資者應如何使用這一工具,融資融券到底會對A股市場造成怎樣的影響?

  華生:融資融券的推出對於我國的資本市場來説是一件大事,有利於完善市場機制,長期來看影響深遠。在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剛推出時,市場解讀非常正面,幾乎都是一邊倒的聲音。不少人認為是大利好,但從市場最近的走勢來看,我認為市場並沒有驗證這些觀點。客觀來看,融資融券,包括股指期貨這樣的創新工具對市場的影響是中性的。

  對於融資融券這樣有“賣空”機制的創新品種,不能單純説會加大股市波動或者熨平市場起伏,不要誇大對股市的作用和影響。有人統計了西方的股市走勢,認為這些數字證明了市場在推出了融資融券或者股指期貨後波動變小了,但是我認為這樣的對比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目前已經推出這些創新業務的國家和地區,如美國和香港等,融資融券已經運作多年,但這些市場本身十分成熟,股市波動比新興市場暴漲暴跌的幅度要緩和許多。拿他們的經驗來套正處於“新興+轉軌”的我國市場並不合理,不具備可比性。

  即使參照和我們最相近的香港市場,多年的經驗表明,融資融券有可能為市場注入更多的資金引起市場上漲,也有可能因做空機制讓市場單邊下挫。

  中國證券報:對於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孰先孰後的問題有許多不同看法,您認為合理的安排是怎樣的?在我國兩個創新品種同步獲批有怎樣的考慮?

  華生:我認為推出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這樣有杠桿放大效應的創新産品,在風險控制上,監管層應該遵循從完全控制到逐步放開,最終引入高風險産品的過程。因此,在股指期貨正式落地之前,如果有中小投資者參與則應該先行推出備兌權證和融資融券,讓投資者更為適應股指期貨的高風險。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在股指期貨的保證金交易過程中,杠桿達到約1:9的倍數,這使得風險極為突出,一旦出現強行平倉的情況,投資者就有可能賠得一塌糊塗。但如果在此之前先推出融資融券和備兌權證,則有利於投資者預先熟悉杠桿風險,因為融資融券的保證金比例一般在50%的水準,比股指期貨12%的保證金比例高得多,即使投資者損失也是有限的。

  目前,我國的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的推出幾乎同步,之所以作出這樣的安排,主要是監管層考慮到在股指期貨推出初期,不會有大批中小投資者進入市場,而對於有專業背景的機構投資者來説,即使沒有上述風險接受過程也有更好的損失承受能力。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