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後危機時代 世界經濟的五大趨勢

2009-11-24 13: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肖燕

  11月22日,在華夏時報舉辦的第三屆中國CEO高峰論壇上,與會代表就當前經濟形勢、後危機時代將給世界經濟帶來什麼變化,以及中國如何把握髮展機遇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明年中國經濟繼續向好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在論壇上表示,從工業看中國經濟,最壞時期只有4個月——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中國經濟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環境逐步改善,這有利於中國出口的恢復。隨著投資大幅度上升、工業穩定增長、市場信心恢復,估計下一個年度經濟運作將延續較好態勢。

  “不管有沒有這次金融危機,中國經濟發展在大的國際環境下也面臨著一些基本問題,比如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摩擦等,這些問題不是可以馬上解決的,中國所面臨的競爭格局也會越來越激烈。”經濟體制改革基金秘書長、經濟學家樊綱在發言中説。

  世界經濟五大趨勢

  樊綱分析認為,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將主要呈現五大趨勢:

  一是世界市場比危機之前變得更加擁擠。一些主要發達國家在這次危機後會提高儲蓄,減少消費。

  二是新興市場將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體。危機之後,發達國家將有可能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美國、西歐經濟不會衰退或者負增長,但會有一段時間的零增長。而發展中國家勢頭強勁,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8%,印度明年要達到9%,拉美國家明年會有5%左右的增長。

  三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在回歸實體經濟。金融永遠是和風險相聯繫的,過去片面強調金融,過度依賴金融。現在各國開始認識到,要積極保持和發展實體經濟,才是經濟的基礎。

  四是危機加劇了人們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慾望,低碳經濟正成為發達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總體來説,環保和低碳會給每個行業和企業都帶來改變,企業現在就要適應這種趨勢。

  五是中國企業將以此次危機為轉捩點,逐步走向國際化。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30年後需要“走出去”。另一方面,這次危機創造了調整機遇,産生了並購的機會。中國的金融實力相對提高,購買能力提高,出現了“走出去”的良好機遇。

  結構優化面臨良機

  姚景源認為,中國經濟外部需求萎縮的局面還在持續,雖然美國、歐洲有轉好跡象,但經濟復蘇還是緩慢、曲折的過程。他建議,企業要拓展新的增長空間。

  政府投入大量貨幣拉動經濟增長,市場擔心中國經濟發展暗隱通脹因素。賈康認為,通脹並沒有現實壓力,只是一種預期。從邏輯來説,經濟解除了通貨緊縮壓力,下一個必然要應對的就是通貨膨脹壓力,這應該是調結構、促改革的大好時機。

  賈康建議,正確使用資源稅調整經濟結構。如果一個産業鏈的價位提升,這個變化將會傳導到該産業鏈的下游行業,這樣,中下游生産者會千方百計節能降耗,消費者也會調整自己的消費行為。

  市場引導的經濟結構調整能促使節約型社會的建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大多數優質企業繼續發展,少數企業被淘汰出局,這是結構優化的最好方法。但要注意,增加的稅賦不應該轉嫁給老百姓。(馬會)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