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別匆忙從緊但需結構性調整

2009-10-29 09:35     來源:新華網綜合     編輯:肖燕

  據上海證券報:在財政政策力度衰減後,如果貨幣政策再調轉方向,從適度寬鬆轉而收緊,以控制通脹,已經形成的經濟增長趨勢,就有可能逆轉。因為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很牢固,經濟增長靠的還是政策性的“輸血”,自身增長機制尚未完全康復,隨時可能反覆。通貨膨脹需要有預期管理,但不應理解為通脹潛在壓力已成了現實。貨幣政策應該調整的,只是信貸結構。

  宏觀經濟政策是否轉向,特別是貨幣政策是否將收緊,以控制通貨膨脹,在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公佈,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得到確認後,成了各方最關心的問題。

  筆者認為,我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逐季加快,積極財政政策功勞是第一位的。貨幣政策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寬鬆的信貸,為財政提供配套資金,是配合性的。

  現在,對靠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不可能持續太久這一點,各方已無疑義。而因為經濟尚未根本好轉,財政增收十分困難,今年財政收入就連續數月下滑。增值稅轉型還將繼續,所得稅調整也沒有完成,這些都是財政減收的因素。偏偏在此節骨眼上,本來就欠完善的社會保障支出更需加強,增加支出的因素似乎更多。財政已拿不出太多錢刺激經濟了。

  財政政策有效的基礎,是乘數效應,即“四兩撥千斤”。特別是財政投資能夠引起民間投資的鏈條式跟進。現在看來,財政支出的乘數效應似乎不大,這也是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阻礙。而在財政政策力度衰減後,如果貨幣政策再調轉方向,從適度寬鬆轉而收緊,以控制通脹,已經形成的經濟增長趨勢,就有可能逆轉。因為我們一直強調,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很牢固,經濟增長靠的還是政策性的“輸血”,自身增長機制尚未完全康復,隨時可能反覆。

  通貨膨脹需要有預期管理,未雨綢繆自是十分必要,但是,管理預期,不應理解為通脹潛在壓力已成現實。因為在中國,抑制通脹的力量,向來遠大於引發通脹的力量。所以,筆者的意見是,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應該堅定不移,以便為經濟繼續復蘇提供充足的流動性支援,貨幣政策應該調整的,只是信貸結構。

  具體理由,筆者列出如下五點。

  第一,産能過剩依然嚴重。在經過大規模壓縮,調整行業結構後,鋼鐵業上個月的總産量,還是歷史第二高。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造船及大豆壓榨也有類似問題。就是曾被認為是新興行業的多晶硅和風能設備,也剛剛被發改委列入了産能過剩行業。同時,農産品今年又是大豐收,豬肉等食品類的供給比較充裕,CPI上漲明顯缺乏基礎。今後幾年的基本態勢恐怕還是如此:消化過剩産能的過程哪能一蹴而就呢。

  第二,出口還在大幅度下降中。在美歐日經濟恢復增長前,出口降勢不會改變,即使外部經濟條件轉好,增加出口也沒多大指望。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問題與中國相反,中國需要增加內需來擴張總需求,美國的內需則不可能在今後幾年增加,它需要通過擴大外需,擴大出口,減少進口,以緩解國內的失業壓力。美國人正在從零開始,增加儲蓄,以做平家庭的資産負債表。這對中國的出口不是好消息。出口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脹壓力。

  第三,居民消費依然不振。居民消費增加,是一切政策起作用的根本保證。但時至今日,居民消費增加並不見多少起色。在統計數據中,有可能把政府購買支出作為居民消費計算了。收入增加的前提是居民的現期收入和預期收入的增加。在失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除部分行業因為政策性調整,收入有所增加外,大部分行業的收入並沒有增加。而未來的預期至今也並無根本好轉跡象,這也可以從前三個季度的個人所得稅僅增加了4個百分點判斷出來。要知道,個人所得稅實行超額累進制,稅收增長速度要高於個人收入的增加速度。消費不增加,通脹壓力是減輕了。實際上,今年前三個季度CPI較上年同期仍下降了1.1個百分點。我們還處於通貨緊縮中。

  第四,房地産和證券市場的上漲與通脹沒有關係。滬深股市今年的表現出乎國人意料,十分搶眼。為什麼在信貸如此寬鬆的情況下,CPI和PPI還在下降通道?一個重要原因是,房地産和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而證券市場上漲,與通脹沒有關聯,因為通脹計算的是商品和勞務,不是資産價格。同時,新建房屋價格也不計入CPI,住房是商品,但在高房價地區,房屋主要是作為金融資産炒作的,也與CPI沒有關聯。從資産價格膨脹,到CPI上升,是個十分複雜的過程,眼下還不具備足夠條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另一面,即證券市場的繁榮,財富效應的顯現,對於城市居民消費有刺激作用,對於投資也有拉動作用,對經濟增長是有利的。而且,去年的股市跌幅過大,今年的上漲具有恢復和補償性質,也是經濟增長所支援的。緊縮信貸,將有可能打擊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

  第五,未來的通脹可能是輸入型的。也就是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會傳導到國內市場,但這又取決於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狀況、美元的變動趨勢,以及人民幣匯率的走勢。這一切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不能把政策導向建立在含有太大不確定的預期之上。預測石油和大宗商品的價格走勢從來都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基於以上分析,通脹顯示的壓力並不明顯,貨幣政策不需要從寬鬆中退出,但卻需要有結構性的適度調整。信貸資金不能直接購置土地,可為什麼這麼多的大企業做了“地王”?毋庸諱言,大部分信貸資金流入了大型企業。大企業不缺錢,産量本已過剩,再生産也是增加庫存,改變資金用途,進入房地産市場,並非難事。可民企太缺乏資金了,如果資金鏈不斷裂,大批出口企業就不會破産關門。反過來,如果民企不缺錢,就可以大大緩解我們面臨的失業壓力。所以,下一步,信貸資金主要應投給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這還可以彌補財政政策的短板,增加乘數效應。(王福重 作者係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