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高儲蓄率是中國經濟之癢

2013-07-23 13:49     來源:證券時報     編輯:林天泉

  央行日前發佈2013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6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達100.91萬億元,首次突破百萬億元大關。截至5月底,我國個人存款餘額為44.17萬億元,以全國人口總數13.5億計算,每人平均存款為32719元。

  居民高儲蓄率一直是中國經濟的奇特現象;2012年陸家嘴論壇上,時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曾在發言中稱,2011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儲蓄存款23000元,居民儲蓄佔國內生産總值(即儲蓄率)的52%;僅過去1年半時間,居民每人平均儲蓄存款增加了9719元,增長了42.2%,居民儲蓄率佔比也有了進一步提高。如此高的儲蓄率在世界各國實屬罕見,也是大國經濟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先例。高儲蓄存款率,不利於推動經濟健康發展,還成了拉大財富分配差距的重要推手,也成了中國經濟難以治愈的疼痛。

  居民高儲蓄率成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絆腳石”。中國經濟增長持續下滑,就在於過分倚重出口和投資,而當前在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上無所作為,原因就在於居民儲蓄率過高,無法喚醒廣大中低收入階層消費意願。據相關分析,中國富裕階層的財富多集中在各類相關投資産業上,用來存款的錢相對較少,佔比不高;而總量達40多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存款多為社會中低收入階層聚積的財富,其存款動機為小孩上學、防生病及養老等支出做準備。居民儲蓄存款中的大部分資金原本可用做日常生活消費支出,但因社會就業、醫療和養老保險等民生機制尚未健全,中低收入階層擔心生活中發生變故或不可預見事件,只得節衣縮食,抑制消費慾望,把收入中的大部分儲存銀行,從而把當期消費轉化為遠期消費。同時,廣大中低收入階層是社會消費需求最旺盛的群體,其消費潛能得不到正常釋放,無法轉化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推力,使擴內需這駕“馬車”乏力。如果居民儲蓄存款至少有一半能用於當期消費,則可釋放20多萬億元消費能量,有望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過分依靠出口和投資的現狀,也可有效扭轉經濟增長疲軟態勢。

  居民高儲蓄率成了擴大社會收入差距的推手。廣大中低收入者傾向銀行存款,除了預防生活意外生變之外,還因缺乏投資理財知識和可供選擇的投資渠道,只好把省吃儉用的錢存入銀行而獲取微薄利息收入。廣大中低收入者這種理財意願,使總量巨大的存款資金長年“睡眠”在銀行賬上,對社會經濟産生了三大弊害:一是使居民財富不斷縮水,隨著貨幣貶值,中低收入者存款越多,財富縮水越多;造成中低收入階層在社會財富分配中的能力越來越低,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導致社會兩極分化,因為儲蓄存款帶來利息收入有限,成了居民財富的“漏斗”。二是銀行靠著這些低利率存款,不僅壟斷鉅額存貸款利差收入,而且依賴著低利率存款提高自己在信貸市場中的定價話語權,不斷將資金投向高利領域,使資金流向國有壟斷行業和泡沫産業;也造成了資金脫實向虛,導致了中小微實體企業信貸融資越發睏難。三是銀行靠著這些資金壟斷投資項目,並且形成巨大利益集團,對民資進入金融等壟斷領域産生強烈抵觸情緒,使普通民眾和民間資本投資渠道受阻,使金融改革遭遇重重阻力。

  由此,改變居民儲蓄率過高現狀,是中國經濟亟需破解的難題,需政府綜合施策:加大對居民消費引導力度,提高居民消費意願;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使廣大居民敢消費、能消費,充分釋放消費潛能;出臺所有鼓勵居民消費政策,激發居民消費需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出口和投資拉動為主轉向擴大內需拉動為主,實現中國經濟良性增長。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