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基金現收益期限倒挂“怪象”

2012-09-29 08:57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王偉

  隨著理財型基金擴容,不同期限的産品魚貫而出,從7天、1個月到半年,不一而足。按照此前銀行、信託理財産品的慣例,收益率往往和産品期限呈正比,期限越長的産品收益率也越高。然而在理財型基金中,這一慣例卻被打破,三月期的産品可能收益率比不上一月期的收益率。這使得投資者很難通過控制投資期限來獲取相應的回報。

  對此問題,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決定收益率高低的因素更多取決於産品建倉時點。

  短期産品收益率更高

  如今理財型基金幾乎以 “周”為單位搶佔了各個檔期,從7天、14天、21天、28天到1個月、2個月、3月的産品紛紛面世。

  按照常理,期限不同的産品除了資金流動性不同外,收益率更是劃定其差異的主要區別。然而基金理財産品的出現卻挑戰了“犧牲流動性,提高收益率”這一投資定律。通過對多家基金公司不同期限産品的對比發現,理財基金期限與收益率“倒挂”的現象極為普遍。

  以匯添富基金目前旗下運作的三款理財産品最近一個運作期的年化收益率為例,匯添富理財30天A為3.15%,然而運作期限長一倍的匯添富理財60天A的則為2.974%,尚低於前者。此外另一款短期産品匯添富理財14天A年化收益率為2.634%,雖略低於60天産品,但相差不大。而此前,14天産品的收益率也曾一度比肩60天産品收益率。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孤例,華安基金和光大保德信基金旗下多只短期理財産品同樣如此。以經歷了完整運作期的華安月月鑫A與華安雙月鑫A來看,一個月期産品上期年化收益率3.25%超過兩月期産品3.176%的收益率。

  此外,近期發行了超短期産品的工銀瑞信和南方基金,旗下産品收益率也並不遜於長期限産品。工銀瑞信7天理財産品近兩個運作期年化收益率分別達到3.147%和3.177%。

  建倉時點決定收益

  目前理財基金這種收益率與期限脫鉤的現象可謂是不正常的。按照固定收益類品種的常規投資邏輯,組合剩餘期限越長,提供的收益率也應該越高。否則投資者則沒有必要犧牲資金流動性去換取一個相等,甚至更低的收益率水準。

  某理財基金的基金經理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也頗為無奈,並且很難通過投資策略的調整來改善。

  短期理財基金資産由於大部分投資于協議存款,因此産品收益率往往與建倉時點存款利率水準相關。而今年以來市場又是處於一個降息通道之中,“踩時點”對於收益率的決定因素更大。

  另外,因為與銀行理財産品通過整體“資金池”運作的模式不同,基金理財産品是按照單個獨立的資産組合進行運作和核算。毫無疑問,基金産品這種模式更加規範,風險性更小,但同時也無法通過期限錯配或注入風險資産的方法來重新分配收益。

  不過,匯添富基金副總經理雷繼明表示,這是一個暫時出現的情況,是利率市場化中出現的現象。從長期角度看,在利率水準保持穩定的情況下,長期限産品收益率將跑贏短期限。

  毫無疑問,這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未來投資實踐中仍需觀察。因為在貨幣政策保持不變的近兩個多月中,期限與收益倒挂的情況仍在上演。

  上述基金經理表示,從投資者端把握申購的時點可能更容易獲得相對好的收益,例如在季末、歲末,資金面比較緊張的時點,收益率會相對較高。

  市場觀察

  理財基金“佔領”銀行渠道“填空”進行時

  上周,匯添富基金上報了今年第6隻理財産品,這是一隻21天期限的産品。該産品與之前14天、28天的産品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託管行不同。此次匯添富選擇了中國銀行作為託管行,至此匯添富6隻理財産品分別“鋪滿”五大行渠道。

  與匯添富類似的是,在理財基金方面,基金公司更多的是從佈局渠道而非從佈局産品線出發。第一批多在工行、建行,接下來託管在農行、中行的産品密集上報,隨著大行産品逐漸擁堵,興業銀行、民生銀行也陸續有産品上報。因此,雖然收益率相差不大,但産品仍在一隻接一隻地發。而後期申報産品的基金公司也儘量 “鑽空子”——在不同的渠道間尋找空缺期限的産品填上。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如果按照各個渠道對應的不同期限産品進行排序,目前空余位置已所剩無幾,尤其在四大行。而其中又以工行渠道最為擁堵,已發行加上報的理財産品已經多達13隻,其中7天和14天的檔期各有3隻産品。

  不少基金公司銷售人士為頻頻發行的理財基金感到苦不堪言,因為此類基金需要不斷持續行銷。而隨著産品愈發擁擠,一些銀行渠道也逐漸過剩。

  記者了解到,一些基金公司在研究之後,甚至退出了理財基金産品的競爭。某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總監認為,理財産品可能就是一種過渡型産品,從美國市場多年經驗來看,最終生存下來的産品並沒有理財基金,“這只是利率市場化過程當中的一個過渡型産品,終極的産品就是貨幣基金”。(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