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監會連續兩記組合拳擊向銀行收費亂象,凸顯了監管部門整肅之決心。然而銀行亂收費、貸款業務不規範等問題由來已久,出臺的辦法很多,收效卻甚微。對於深諳見招拆招的銀行,這套組合拳作用有多大,筆者認為關鍵在於能否改變銀行與消費者的不對等市場地位,賦予消費者更大的話語權。
銀監會先是發佈了《關於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範經營的通知》,專項整治包括存貸掛鉤、強制捆綁、高息攬存、擅自提價等八個消費者意見大、社會反應強烈的問題。對於貸款業務,則提出了七項禁止性規定,包括不準以貸轉存、不準存貸掛鉤、不準以貸收費、不準浮利分費、不準借貸搭售、不準一浮到頂、不準轉嫁成本,這“七不準”招招打向了當前銀行業的潛規則,然而執行效果卻存在大大的疑問。眾所週知,銀行業的高利潤主要來自於存貸息差,即便是近年增長迅速的中間業務,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變相的利息收入。遵守“七不準”,也就等於讓銀行放棄原本唾手可得的鉅額利潤,銀行方面定然沒有執行的動力。而消費者方面,雖然極力贊成整治銀行業亂想的規定,但在銀行面前處於弱勢地位,缺乏足夠的話語權。
由於利率管制、門檻過高等行業準入因素限制,我國銀行業壟斷色彩較強。尤其在信貸規模緊張的局面下,銀行依靠壟斷地位蠶食消費者剩餘的現象更為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資金成為銀行手中的稀缺資源,面對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消費者敢怒不敢言,企業為獲取貸款甚至會協助銀行變相漲價。“七不準”所禁止的內容每一項離開了消費者配合,銀行都無法獨立完成。心理學將受害者對施害者産生依賴感,並反過來幫助施害者的情結稱作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那麼如今消費者在與銀行的關係中,就像是患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受害者。
《通知》要求各銀行于3月底前公佈服務收費價目和舉報投訴電話。但在現行制度安排下,在一貸難求的局面下,消費者似乎更有可能選擇順從而非投訴,因為你不接受這個價格總會有人接受。隨後銀監會聯合央行、發改委發佈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規定商業銀行服務價格可實行市場調節,但需要提前30天或15天向相關部門報告。這樣一個“報備制”將話語權的天秤更加傾斜給了銀行,因為這意味著銀行只需提前報備收費項目,便可名正言順地將亂收費變成明碼標價。雖然也規定了消費者有權在銀行調整服務價格時中止服務,但與《通知》面臨同樣的問題,消費者有多大能量和動力去和銀行叫板?市場一方倘若失去了話語權,就如被綁架的人質任人宰割。
銀行以市場之名擁有了定價權,消費者卻沒有獲得議價權。缺失話語權的消費者只能像身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人質,協同銀行助長不規範經營,這樣的結果當然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既然是徵求意見稿,我們希望監管部門在修改稿中賦予消費者更大的話語權,當然也可從事情的另一面,削弱銀行話語權入手。總之,讓市場雙方平等議價要比禁止更為奏效。(據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