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是金融創新還是金融亂象?

2013-02-26 09:37     來源:重慶晨報     編輯:王偉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出了“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的要求和任務。影子銀行是不是金融創新,它對維護金融穩定有什麼影響,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影子銀行不是中國人的發明

  最早提出“影子銀行”(shadow banking system)概念是一個名叫保羅麥考利的美國人。在2007年美聯儲年會上,麥考利首次用影子銀行體系概括那些有銀行之實但無銀行之名的種類繁雜的各類銀行以外的機構。本世紀前10年,影子銀行體系在發達經濟體中獲得長足的發展,其融資規模已經超過傳統的銀行體系。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不僅浸蝕了商業銀行的傳統領地,而且從根本上削弱了貨幣當局的調控基礎。以美國次貸危機為代表的國際金融危機,種種惡劣現象都有影子銀行的“影子”。正因為如此,國際金融界對影子銀行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從2009年開始影子銀行體系被正式並且大規模的在各類學術會議上討論,並且成為貨幣當局和金融監管當局文件中的正式概念。國際金融界對影子銀行的定義:影子銀行是指向企業、居民和其他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桿率等服務,從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業銀行核心功能的那些工具、結構、企業或市場。

  根據這一定義,基於市場交易而發展起來的影子銀行體系實際上包括了幾乎全部市場型信用機構。以美國為例,主要構成有:由多種結構參與的證券安排,如投資銀行,其典型代表就是在次貸危機中被摘牌的房利美、房地美;市場型金融公司,如私募股權基金、對衝基金;結構化投資實體,如房地産投資信託、資産支援商業票據管道;經紀人和做市商從事的融資、融券活動;銀行之外的各類支付、結算和清算便利,如票據貼現。

  中國式影子銀行

  相對於世界經濟發達體,中國影子銀行起步較晚,還處於初始階段;但是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形成所謂“中國式影子銀行”。當前中國式影子銀行比較典型的有下列一些表現形式:

  銀信合作。典型的銀信合作是信託公司設計一款“集合信託計劃”,與商業銀行簽訂合作協議,借助商業銀行的社會信用,由商業銀行以“理財産品”的形式通過其營業網點向銀行的客戶群“銷售”。集合信託募集的資金再由信託公司以“信託貸款”的方式貸給資金的實際使用者(主要是房地産企業)。信託貸款的利息收入由理財産品的購買者(投資者)、商業銀行、信託公司“三分天下”。至2012年底,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産規模突破7萬億元。信託公司是中國式影子銀行的主力軍。

  銀行理財。現在人民幣利率的市場化改革還在蹣跚行進,幾十年存款低利率的政策限制使商業銀行推出的各類“銀行理財産品”繁花似錦,光耀奪目,迅速佔領了居民存款市場。據統計2011年各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産品22379款;2012年銀行理財産品存量達7.6萬億元。商業銀行理財産品按其功能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信貸融資類理財産品,資金池類理財産品。前者是將銀行信貸(資産)由表內向表外轉移,後者是將銀行存款(負債)由表內向表外轉移。

  民間金融。據中金公司一份研究報告,中國民間借貸餘額在2011年中期同比增長38%,佔影子銀行總量的33%。我國目前民營金融機構主要由小額貸款公司、金融性擔保公司、投資管理公司、私募基金公司等所構成。據統計,至2011年底私募基金公司發行的陽光私募基金已達1600億元;全國5214家小貸公司的貸款餘額達4945億元。在我國,儘管當前民營金融還在金融玻璃門外躑躅徘徊,還在為生存權利、平等權利苦苦奮鬥,但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為我國民營金融的健康快速發展吹響了春天的號角。

  需要加強監管的金融創新

  近年來儘管影子銀行在我國已經快速發展,但無論是中國式影子銀行還是國際影子銀行,由於事實上經營著除吸收存款以外的幾乎所有銀行業務,影子銀行的金融活動如果完全游離于中央銀行與審慎監管當局管轄體系之外,很可能對金融穩定構成潛在的風險。首先,影子銀行期限錯配的業務模式可能帶來流動性風險。影子銀行的負債主要通過短期資本市場發行資産支援票據獲得融資,期限較短,一旦市場出現不穩定因素,由於投資的長期資産不能立即變現,則可能陷入流動性危機。其二,影子銀行的許多金融産品,其不合理的設計放大了投資者的風險;證券背後的資産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常常被嚴重扭曲。劣質的信託項目像中秋節的月餅禮盒層層包裝,內心的月餅價值僅幾十元,禮盒的售價竟高達數千元,如果月餅還是前年的“陳貨”,購買者(投資者)後果更慘。其三,由於影子銀行的操作,大量銀行信貸被轉移到表外,對這些表外項目儘管銀行不需要為其計提資本和撥備,但是項目風險暴露後最終還是要由銀行買單。2012年12月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員工違規私售中鼎財富系列PE項目,到期不能兌付,最後政府出面干涉,以投資者獲賠本金不了了之。

  近十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金融業逐步發生了戰略性轉型。傳統銀行長期以來佔有金融資源並分配金融資源,相對於資金需求者佔有壟斷優勢。銀行家坐在辦公室舒適柔軟的沙發上,像長者一樣傾聽企業經營者的融資訴求。現代金融則完全不同,金融已轉變為服務業,銀行是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是投資者日益多樣化的資金需求催生了影子銀行業務的發生和發展。2010年國家宏觀調控驟然轉變,實體經濟資金鏈拉緊,使得靈活適應市場需求的影子銀行獲得了充分的生長土壤。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無論國際還是國內,影子銀行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對金融監管當局的規避。商業銀行在面對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和流動性監管要求日益強化的壓力下,為追求利潤增長的偏好,銀行將信貸資産向表外轉移,變相擴大貸款規模;用存款替代産品(各類理財産品)衝擊利率政策性管制;利用不同類型機構監管主體不同,製造跨行業機構合作進行監管套利。但是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清醒的看到,影子銀行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過度監管所導致的金融市場的分割和扭曲,提高了金融體系的效率;緩解了現有管制體制下市場資金的供求失衡,有效彌補了傳統金融産品難以服務的客戶群體和需求類型;推動了不同金融機構和市場之間的競爭和融合,優化了金融結構,促進了我國金融的市場化進程。

  金融界多年來一直推崇甚至謳歌金融創新,當金融創新的真龍探頭從窗戶進來時,逃跑的是葉公,留下的是改革者。 文/彭子商(作者彭子商係藍洋金融總裁助理)

  “影子銀行”近年來已經發展成為我國金融業一個新的市場模式,2012年我國影子銀行規模已達30萬億元。影子銀行的産生和發展有其深刻的市場和體制的根源。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